“状元经济”来袭 “状元”异化成消费“符号”
[摘要]“商业利益需要捆绑社会关注点,以期达到自我营销的目的。在利益面前,高考状元如同明星,成为快速消费品。在高考结束这样的舆论关注期,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营销价值,营销成本很低”。
“商业利益需要捆绑社会关注点,以期达到自我营销的目的。在利益面前,高考(精品课)状元如同明星,成为快速消费品。在高考结束这样的舆论关注期,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营销价值,营销成本很低”
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年年要求不炒作“高考状元”,但“状元”仍成为学校、教辅机构、企业家争相追捧的“香饽饽”,庆功宴、颁奖会、商业活动等“状元秀”还是络绎不绝。一些企业、机构、学校甚至“傍状元”来打广告、争人气、提高知名度。
状元被奖一套房,“傍状元”花样多
近日,广东省恩平市一考生以总分620分成为该市2016年理科状元,恩平市某地产公司奖给该考生一套100多平方米的“状元房”,引起一片哗然。
除了给高考“状元”赠送房产,近年来,“敕封”高考“状元”、请“状元”进行商业代言,让“状元”骑马游园为景区造势等炒作类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事实上,每年在高三学生周围,都充斥着各色“状元类”衍生商品:高考状元笔记、状元房出租、状元保健品、状元上过的教育机构和用过的电子教辅商品……相关商品似乎搭上“状元”这趟顺风车,就会不愁销路。
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高考状元”,显示的相关网页不乏“状元房”“状元小区”“状元学校”等字眼;在网络购物平台上,冠有“状元头衔”的状元笔记、状元保健品、状元教材等产品大卖;个别寺庙甚至有“状元香”“状元符”“状元手链”……状元也从一个教育产物,演变为一种拥有完整利益链条的“状元经济”。
安徽省芜湖市一名中学老师汪嫄嫄表示,高考状元在学习方面自有独特之处,适当地对他们的学习策略心得予以报道以激励来者,有可取之处,“但过分地炒作高分学生,以功利的态度来看待成绩,在利益驱动下过度关注‘学霸’,不仅是社会的悲哀,也是这些‘高考状元’的不能承受之重。”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每个高考状元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成长经历,借鉴其好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态度,对广大考生有积极意义。如果炒作什么状元用品,则是异化和扭曲,不可取。
功利化心态,“状元”异化成消费“符号”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情结自古以来深植于国人心中。高考状元商业化、明星化,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课题。“状元经济”破坏了社会心态,使得“状元”成为消费“符号”,加剧了社会心态的浮躁。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过分炒作高考状元会加深民众的分数崇拜,对素质教育来说是恶性循环。一些地方宣传时把“经”念歪了,突出了“尖子”,忽视了“大多数”;突出了学校名气,忽视了教育内涵;突出了考试成绩,忽视了综合素质。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蔡斐认为,不能将“状元热”完全归咎于媒体,“少部分媒体之所以热衷炒作‘高考状元’‘学霸宿舍’‘最牛班级’等新闻,在于很多社会民众愿意追逐这些新闻以及背后的信息,如这些‘状元’‘学霸’在哪个学校的哪个尖子班。换句话说,读者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的需求,是媒体报道的原因和推动力。”
同时,不乏一些掌握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为了保持教育资源优势,以便未来招收到更优质的生源、继续做强做大等,也“默契”地迎合媒体、企业进行高考状元“炒作”。
携手降温“状元经济”
黑龙江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高考信息管理,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除考生本人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招生机构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为防止炒作状元,广东、江苏、福建等地还对高分考生成绩进行了屏蔽。
“商业利益需要捆绑社会关注点,以期达到自我营销的目的。在利益面前,高考状元如同明星,成为快速消费品。在高考结束、暑假这样的舆论关注期,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营销价值,营销成本很低。”蔡斐说。
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应携手降温“状元经济”。一方面,应完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遏制“唯分数论”的肤浅教育政绩观;另一方面,应加快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平衡布局,让民众无须再跟踪“状元”背后的教育信息,减少此类新闻的热度和需求。此外,各地高考状元在取得高分后,也应端正心态,加强自律,认识到高考只是人生的节点。
[摘要]“商业利益需要捆绑社会关注点,以期达到自我营销的目的。在利益面前,高考状元如同明星,成为快速消费品。在高考结束这样的舆论关注期,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营销价值,营销成本很低”。
“商业利益需要捆绑社会关注点,以期达到自我营销的目的。在利益面前,高考(精品课)状元如同明星,成为快速消费品。在高考结束这样的舆论关注期,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营销价值,营销成本很低”
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年年要求不炒作“高考状元”,但“状元”仍成为学校、教辅机构、企业家争相追捧的“香饽饽”,庆功宴、颁奖会、商业活动等“状元秀”还是络绎不绝。一些企业、机构、学校甚至“傍状元”来打广告、争人气、提高知名度。
状元被奖一套房,“傍状元”花样多
近日,广东省恩平市一考生以总分620分成为该市2016年理科状元,恩平市某地产公司奖给该考生一套100多平方米的“状元房”,引起一片哗然。
除了给高考“状元”赠送房产,近年来,“敕封”高考“状元”、请“状元”进行商业代言,让“状元”骑马游园为景区造势等炒作类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事实上,每年在高三学生周围,都充斥着各色“状元类”衍生商品:高考状元笔记、状元房出租、状元保健品、状元上过的教育机构和用过的电子教辅商品……相关商品似乎搭上“状元”这趟顺风车,就会不愁销路。
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高考状元”,显示的相关网页不乏“状元房”“状元小区”“状元学校”等字眼;在网络购物平台上,冠有“状元头衔”的状元笔记、状元保健品、状元教材等产品大卖;个别寺庙甚至有“状元香”“状元符”“状元手链”……状元也从一个教育产物,演变为一种拥有完整利益链条的“状元经济”。
安徽省芜湖市一名中学老师汪嫄嫄表示,高考状元在学习方面自有独特之处,适当地对他们的学习策略心得予以报道以激励来者,有可取之处,“但过分地炒作高分学生,以功利的态度来看待成绩,在利益驱动下过度关注‘学霸’,不仅是社会的悲哀,也是这些‘高考状元’的不能承受之重。”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每个高考状元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成长经历,借鉴其好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态度,对广大考生有积极意义。如果炒作什么状元用品,则是异化和扭曲,不可取。
功利化心态,“状元”异化成消费“符号”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情结自古以来深植于国人心中。高考状元商业化、明星化,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课题。“状元经济”破坏了社会心态,使得“状元”成为消费“符号”,加剧了社会心态的浮躁。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过分炒作高考状元会加深民众的分数崇拜,对素质教育来说是恶性循环。一些地方宣传时把“经”念歪了,突出了“尖子”,忽视了“大多数”;突出了学校名气,忽视了教育内涵;突出了考试成绩,忽视了综合素质。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蔡斐认为,不能将“状元热”完全归咎于媒体,“少部分媒体之所以热衷炒作‘高考状元’‘学霸宿舍’‘最牛班级’等新闻,在于很多社会民众愿意追逐这些新闻以及背后的信息,如这些‘状元’‘学霸’在哪个学校的哪个尖子班。换句话说,读者对优质教育资源有迫切的需求,是媒体报道的原因和推动力。”
同时,不乏一些掌握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为了保持教育资源优势,以便未来招收到更优质的生源、继续做强做大等,也“默契”地迎合媒体、企业进行高考状元“炒作”。
携手降温“状元经济”
黑龙江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高考信息管理,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除考生本人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招生机构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为防止炒作状元,广东、江苏、福建等地还对高分考生成绩进行了屏蔽。
“商业利益需要捆绑社会关注点,以期达到自我营销的目的。在利益面前,高考状元如同明星,成为快速消费品。在高考结束、暑假这样的舆论关注期,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营销价值,营销成本很低。”蔡斐说。
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应携手降温“状元经济”。一方面,应完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遏制“唯分数论”的肤浅教育政绩观;另一方面,应加快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平衡布局,让民众无须再跟踪“状元”背后的教育信息,减少此类新闻的热度和需求。此外,各地高考状元在取得高分后,也应端正心态,加强自律,认识到高考只是人生的节点。
- 消费品质提升成车市变革核心动能(2024-11-19)
- “摇摇椅”并非“哄娃神器” 使用时应有成人看护(2024-11-12)
- 聚焦进博会|头部车企齐聚进博会 首发首展接连不断(2024-11-12)
- 套餐费用易升难降 携号转网人为设障(2024-11-05)
- 纠正电影票不能退“霸王条款”(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