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批某些消费者:不管花多少钱 你也不是爷
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时常常会有心理反差:看新闻很温暖,看评论却很崩溃。比如这条新闻——《一张外卖订单刷爆网络她点外卖时这样备注》:“送餐小哥:我没那么着急吃饭,送餐路上请安全第一。如果超时可提前按已送达,或与我联系。辛苦了,谢谢你……”近日,网友在微博晒出一张外卖订单,因订单中的备注十分暖心而受到网友关注。为这份相互体谅点赞!
新闻竭力想传递一种互相体谅的暖意,评论区却沦陷于各种嘲讽和吐槽,“备注”中的这份对送餐小哥的体贴理解,被贴上了矫情和“圣母”的标签。有人说,在规定时间里完成送餐任务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工作的不易,在接过餐时真诚地说声谢谢就行,不必无底线模糊他们的工作职责,真不怕惯出毛病?有人说,说到底,我每单都付了外卖费的。有人说,他们收了钱我们付了钱,他们能体谅我们吗?如果有闲心慢慢等,我们就不会点外卖了。
这些吐槽有道理吗?当然都有,站在每个人的角度都讲得通,都有充分的理由。得讲规则啊,承诺什么时候送到就得什么时候送到。得讲权利啊,我付了钱,就应该享受付费的权利。当我们占着理,论证一件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我们总能将规则和权利用得那么冠冕堂皇和娴熟自如。规则和权利当然很好,可如果谈论规则和权利时失去了将心比心的理解,没有了谦和与礼让,咄咄逼人,寸利必得,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对弱者缺乏体谅之心,一副盛气凌人的面孔,就让人反感了。
其实那条新闻并没有让所有订餐者都这样备注,没有让点外卖的人都体谅送餐者的不易而慢慢等。很简单,自己不着急吃饭,所以就让送餐小哥不必着急——因为订外卖的人都喜欢打电话催。如果你很着急,也可以备注让送餐小哥“稍快一点儿”,这就是相互体谅。不要觉得一句“我没那么着急吃饭,送餐路上请安全第一”就侵犯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了,不要把这份体谅跟规则对立起来。
规则和权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不证自明的政治正确和公理,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张扬,爱把“这是我的权利”放在嘴上,看起来是一种进步。但这种权利意识如果没有对自私的克制,缺乏对别人权利的平等尊重,没有体谅、理解、礼让、宽容、谦逊和人情的温度,就容易变成公共交往中一种滋生暴力和产生冲突的戾气。人们特别喜欢将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用权利话语包装起来,使“自私”变得理直气壮并神圣不可侵犯。
是的,如今人们不缺权利意识了,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维权之下,越来越缺以下这些可贵的品质:得理时的宽容,得势时的退让,处于优势时的谦让,冲突时的妥协,身处高位时的谦逊,不把规则用到极致的克制,对弱者的体谅,留一份余地的善意,站在真理一边却不咄咄逼人的大度、包容和平和。
这种过度维权和咄咄逼人尤其表现在作为消费者面对服务者的时候,我曾在《花了钱也得守规矩》中批评过这种现象,一些人身上弥漫着这样的戾气:我是花了钱的,你就该看我的脸色,我就可以不守规矩,花了钱就是爷。这些人对一个基本常识很陌生,那就是花了钱也要守规矩,不管花多少钱,你也不是爷,都得尊重服务者。花钱只是购买服务,并没有购买别人的尊严,更没有权力为所欲为。在“花了钱就如何如何”的自负之下,也滋长了一种贬低服务者的风气,好像服务者就得低三下四,就得“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没有我们消费者花钱,你们服务者就得喝西北风——低劣的市场营销学兜售的这种尊卑服务观,也助长着“花钱就是爷”的居高临下和过度用权,没有理解双方关系的平等和尊重的相互性。
人们常把“维权”这个词挂在嘴上,可这种维权意识并不是不卑不亢地主张自己的权利,而是一种欺软怕硬,在位高者面前恭恭敬敬服服帖帖,在位低者面前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在面对没什么权力的服务者时“权利意识”尤其张扬,饭店里对服务者的吆三喝四,公共场所对服务者的大声呵斥,稍遇到一点小委屈时的怒气冲冲剑拔弩张。
“消费者是上帝”这话本是矫正计划经济时代的种种毛病,但这句话却误导并惯坏了一代人,滋长了很多人消费时把自己当大爷的戾气。多些互相尊重,多些彼此体谅,少些“我花了钱就怎么样”的优越感,就更能读懂那句暖心的“送餐路上安全第一”,也不会总把自己最坏的脾气最臭的脸都甩给服务员。
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时常常会有心理反差:看新闻很温暖,看评论却很崩溃。比如这条新闻——《一张外卖订单刷爆网络她点外卖时这样备注》:“送餐小哥:我没那么着急吃饭,送餐路上请安全第一。如果超时可提前按已送达,或与我联系。辛苦了,谢谢你……”近日,网友在微博晒出一张外卖订单,因订单中的备注十分暖心而受到网友关注。为这份相互体谅点赞!
新闻竭力想传递一种互相体谅的暖意,评论区却沦陷于各种嘲讽和吐槽,“备注”中的这份对送餐小哥的体贴理解,被贴上了矫情和“圣母”的标签。有人说,在规定时间里完成送餐任务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工作的不易,在接过餐时真诚地说声谢谢就行,不必无底线模糊他们的工作职责,真不怕惯出毛病?有人说,说到底,我每单都付了外卖费的。有人说,他们收了钱我们付了钱,他们能体谅我们吗?如果有闲心慢慢等,我们就不会点外卖了。
这些吐槽有道理吗?当然都有,站在每个人的角度都讲得通,都有充分的理由。得讲规则啊,承诺什么时候送到就得什么时候送到。得讲权利啊,我付了钱,就应该享受付费的权利。当我们占着理,论证一件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我们总能将规则和权利用得那么冠冕堂皇和娴熟自如。规则和权利当然很好,可如果谈论规则和权利时失去了将心比心的理解,没有了谦和与礼让,咄咄逼人,寸利必得,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对弱者缺乏体谅之心,一副盛气凌人的面孔,就让人反感了。
其实那条新闻并没有让所有订餐者都这样备注,没有让点外卖的人都体谅送餐者的不易而慢慢等。很简单,自己不着急吃饭,所以就让送餐小哥不必着急——因为订外卖的人都喜欢打电话催。如果你很着急,也可以备注让送餐小哥“稍快一点儿”,这就是相互体谅。不要觉得一句“我没那么着急吃饭,送餐路上请安全第一”就侵犯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了,不要把这份体谅跟规则对立起来。
规则和权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不证自明的政治正确和公理,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张扬,爱把“这是我的权利”放在嘴上,看起来是一种进步。但这种权利意识如果没有对自私的克制,缺乏对别人权利的平等尊重,没有体谅、理解、礼让、宽容、谦逊和人情的温度,就容易变成公共交往中一种滋生暴力和产生冲突的戾气。人们特别喜欢将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用权利话语包装起来,使“自私”变得理直气壮并神圣不可侵犯。
是的,如今人们不缺权利意识了,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维权之下,越来越缺以下这些可贵的品质:得理时的宽容,得势时的退让,处于优势时的谦让,冲突时的妥协,身处高位时的谦逊,不把规则用到极致的克制,对弱者的体谅,留一份余地的善意,站在真理一边却不咄咄逼人的大度、包容和平和。
这种过度维权和咄咄逼人尤其表现在作为消费者面对服务者的时候,我曾在《花了钱也得守规矩》中批评过这种现象,一些人身上弥漫着这样的戾气:我是花了钱的,你就该看我的脸色,我就可以不守规矩,花了钱就是爷。这些人对一个基本常识很陌生,那就是花了钱也要守规矩,不管花多少钱,你也不是爷,都得尊重服务者。花钱只是购买服务,并没有购买别人的尊严,更没有权力为所欲为。在“花了钱就如何如何”的自负之下,也滋长了一种贬低服务者的风气,好像服务者就得低三下四,就得“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没有我们消费者花钱,你们服务者就得喝西北风——低劣的市场营销学兜售的这种尊卑服务观,也助长着“花钱就是爷”的居高临下和过度用权,没有理解双方关系的平等和尊重的相互性。
人们常把“维权”这个词挂在嘴上,可这种维权意识并不是不卑不亢地主张自己的权利,而是一种欺软怕硬,在位高者面前恭恭敬敬服服帖帖,在位低者面前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在面对没什么权力的服务者时“权利意识”尤其张扬,饭店里对服务者的吆三喝四,公共场所对服务者的大声呵斥,稍遇到一点小委屈时的怒气冲冲剑拔弩张。
“消费者是上帝”这话本是矫正计划经济时代的种种毛病,但这句话却误导并惯坏了一代人,滋长了很多人消费时把自己当大爷的戾气。多些互相尊重,多些彼此体谅,少些“我花了钱就怎么样”的优越感,就更能读懂那句暖心的“送餐路上安全第一”,也不会总把自己最坏的脾气最臭的脸都甩给服务员。
- 夸大宣传无异于饮鸩止渴(2024-10-23)
- 9月汽车消费者口碑指数:交车环节成为销售和售后弱项(2024-10-22)
- “全域式购物”成新趋势(2024-10-11)
- 酸奶能加热后再喝吗(2024-10-10)
- 你的“小电驴”将迎新升级(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