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菜价跳水 菜农菜贩或遇买卖“寒冬”
元宵节后,气温稳步回升,但对于成千上万的菜农菜贩来说,寒冬似乎刚刚开始。
蔬菜生意今年很难做
“做了20多年蔬菜生意,今年最惨!春节后这些天我赔了四五十万元。”2月13日凌晨,在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惠农门内,批销商冀广成一边张罗着卸车一边向记者倒苦水。
冀广成的老家云南保山,是全国冬菜主产区之一。他租了两辆25吨的货车,从家乡收购豆角运到北京销售。地头每斤收购价0.8元,每趟车运费3.5万元,加上其他开支,成本价达到每斤1.9元,谁知新发地市场价每斤仅1.1元。
不单是豆角,其他蔬菜同样价格跳水。据来自东北的圆茄批发商姚凤仪讲,去年同期圆茄4元一斤供不应求,现在1.5元一斤还卖不动。
“2月10日,新发地市场蔬菜每斤加权平均价是1.20元,比2月3日的1.36元下降12%,比去年同期的1.78元下降32%,周环比下降明显,年同比大幅下降。”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其中,豆角周环比跌25%,年同比跌57%;尖椒周环比跌31%,年同比跌40%;西红柿周环比跌31%,年同比跌41%。
北京菜价低迷,全国情况怎样呢?农业部蔬菜市场监测预警首席专家孔繁涛说,自去年入冬,全国蔬菜价格就低于往年同期。正月蔬菜价格延续节前跌势。监测数据显示,腊月里28种重点蔬菜总体批发均价每斤2.25元,比上年同期跌6%。初一到元宵节前,均价累计跌12%。
菜价走低,批销商赔钱,只能向菜农压价。豆角每斤0.8元的收购价,在冀广成看来实在不能再压了,因为在他家乡雇人采摘,每斤也要八九角工钱。
因为销售难,经销商甚至不敢收货。“这几天即使1.1元也没人收了。”海南乐东县佛罗镇新坡村农民经纪人黄泽海对记者说,尖椒去年同期每斤地头收购价7元,今年才1.1元,菜农每亩要亏两三千元。
菜便宜了,消费者欢迎,摆摊的菜贩是否多挣钱了呢?2月14日上午,在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公园附近一农贸市场,河南周口籍菜贩郭庆春正守着一堆圆茄发愁。春节前,他从新发地按每斤5元采购了一批上等圆茄,谁知价格一路走低,只得随行就市3元甩卖。当了十多年菜贩的郭庆春无奈地说:“今年菜价跌得凶,生意实在不好做!”
供过于求是价低主因
菜价有涨就有落,这很正常,但近期菜价低迷至此,又不正常。有专家指出,蔬菜市场供过于求是主要原因。
正月里,上市蔬菜大多来自南方基地县和设施蔬菜北方主产县。去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暖,北方尤为明显,多地气温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蔬菜专家周向阳告诉记者,偏暖天气促进了北方设施蔬菜丰收。而受台风影响,广东等南方省份蔬菜采摘期从去年12月中旬推迟到今年1月中下旬,与海南冬春瓜菜和北方设施蔬菜收获期重叠,形成上市高峰,出现供大于求格局,价格走低势所必然。
进一步分析,则是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大幅增加,产能严重过剩。姚凤仪在海南租地种圆茄,以前种200亩,去年扩至500亩。像他这样租地种菜的很多,几百亩算少的,大多都是上千亩。不仅如此,由于种粮收益偏低,不少地方鼓励农民改种蔬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2200万公顷,比2006年的1663.9万公顷扩张了32%。相对于短期快速增长的蔬菜供给,人口总量和消费量变化却不大,产量远超消费,菜价“跌跌不休”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实际上,菜篮子里必不可少的鸡蛋、猪肉等农产品价格走势也都如此。元宵节后,新发地市场鸡蛋批发价下探到2.28元一斤,比春节前跌两成,较去年同期下跌46%,为近9年来同期最低。究其原因,还是产能过剩。猪肉价格风险在累积,从历年经验看,腊月是全年需求最为旺盛、价格最高时段,但新发地市场今年1月份猪肉加权平均价比去年5月份下降14%。业内人士警示:全国猪肉价格已进入下行周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力
农产品价格与千万农户生计息息相关,也关乎广大消费者生活。近年频频上演的农产品过山车行情,不仅困扰生产者、经销者,也影响着消费者。如何让农产品供需平衡,避免价格大幅波动,让各参与环节稳定获益,让消费者得到实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
在新发地市场生菜区,梅老四以敢赌出名。去年生菜行情好,每斤批发价卖到6元,他就向河北固安菜农下订单,按每棵小苗4元预订了1万多棵大棚生菜。谁知12月份南方生菜大批上市后,新发地生菜价格跌个不停,现在每斤批发价仅1.5元。梅老四连呼:“赔惨了!赔惨了!”
菜价深跌,买菜便宜,眼前看减轻了消费者负担,长远看则严重影响百姓餐桌。刘通说:“菜农普遍亏损,来年就会少种甚至弃种,结果就是供应短缺,价格暴涨。”
菜农种菜积极性往往是由上一年市场价格决定的。2016年全国蔬菜价格总体高位运行,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年度批发均价同比上涨12%,创过去7年最高水平。孔繁涛表示,由于利益驱动,扩种积极性很高。春节以来的菜价走势,算是给人们再次敲响了警钟。
为解农产品销售难,商务部近年来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超对接”,对畅通销售、降低成本很有意义,但超市并非蔬菜销售主渠道。统计表明,在蔬菜销售中,70%依赖农贸市场走上消费者餐桌。由此可见,“农超对接”可缓解农产品销售难,却不能解决滞销、价低问题。
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需失衡、价格大起大落难题,还得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从宏观上避免结构性供给过剩和供给短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一论断也契合蔬菜生产。2014年,我国蔬菜年产量超7亿吨,人均年占有量1000多斤,均居世界第一。我国蔬菜产销量目前已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但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绿色、有机等高端产品严重不足,季节性、区域性供需失衡问题凸显。
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上世纪50年代,我国每公顷农田施用化肥仅8斤多,现在是868斤,而国际公认化肥施用安全上限为450斤。蔬菜生长周期短、一年多茬,为追求多产,过量施肥问题尤为突出。正是由于连年过量施肥,章丘大葱亩产从往年近2万斤降至现在的1万斤。我国蔬菜生产必须尽快从数量为先转为质量数量并重。
在提质增效方面,河北张家口的做法值得借鉴。为确保蔬菜“无公害”,当地农业部门推广农家有机肥和防虫网、黏虫板、性诱剂、杀虫灯等生态治虫方式,虽然成本偏高、单产偏低,但蔬菜质优价高,供不应求,甚至远销东南亚。
从蔬菜市场的现状来看,建立完备灵敏的市场预警机制显得十分迫切。产前预警信息,可避免扎堆;产后市场信息,可加快流通。美国农业市场法案规定,凡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准确的农产品产销信息。美国农业部根据及时采集的本国和其他国家相关数据,每周发布《气象与作物公报》,每月发布《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每年发布《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
在国内,我们已具备建立蔬菜等农产品市场预警机制的基础。全国绝大部分建制村已通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等。当务之急是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对网上农产品信息平台进行整合,而关键在于供求信息要精准、及时。
元宵节后,气温稳步回升,但对于成千上万的菜农菜贩来说,寒冬似乎刚刚开始。
蔬菜生意今年很难做
“做了20多年蔬菜生意,今年最惨!春节后这些天我赔了四五十万元。”2月13日凌晨,在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惠农门内,批销商冀广成一边张罗着卸车一边向记者倒苦水。
冀广成的老家云南保山,是全国冬菜主产区之一。他租了两辆25吨的货车,从家乡收购豆角运到北京销售。地头每斤收购价0.8元,每趟车运费3.5万元,加上其他开支,成本价达到每斤1.9元,谁知新发地市场价每斤仅1.1元。
不单是豆角,其他蔬菜同样价格跳水。据来自东北的圆茄批发商姚凤仪讲,去年同期圆茄4元一斤供不应求,现在1.5元一斤还卖不动。
“2月10日,新发地市场蔬菜每斤加权平均价是1.20元,比2月3日的1.36元下降12%,比去年同期的1.78元下降32%,周环比下降明显,年同比大幅下降。”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其中,豆角周环比跌25%,年同比跌57%;尖椒周环比跌31%,年同比跌40%;西红柿周环比跌31%,年同比跌41%。
北京菜价低迷,全国情况怎样呢?农业部蔬菜市场监测预警首席专家孔繁涛说,自去年入冬,全国蔬菜价格就低于往年同期。正月蔬菜价格延续节前跌势。监测数据显示,腊月里28种重点蔬菜总体批发均价每斤2.25元,比上年同期跌6%。初一到元宵节前,均价累计跌12%。
菜价走低,批销商赔钱,只能向菜农压价。豆角每斤0.8元的收购价,在冀广成看来实在不能再压了,因为在他家乡雇人采摘,每斤也要八九角工钱。
因为销售难,经销商甚至不敢收货。“这几天即使1.1元也没人收了。”海南乐东县佛罗镇新坡村农民经纪人黄泽海对记者说,尖椒去年同期每斤地头收购价7元,今年才1.1元,菜农每亩要亏两三千元。
菜便宜了,消费者欢迎,摆摊的菜贩是否多挣钱了呢?2月14日上午,在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公园附近一农贸市场,河南周口籍菜贩郭庆春正守着一堆圆茄发愁。春节前,他从新发地按每斤5元采购了一批上等圆茄,谁知价格一路走低,只得随行就市3元甩卖。当了十多年菜贩的郭庆春无奈地说:“今年菜价跌得凶,生意实在不好做!”
供过于求是价低主因
菜价有涨就有落,这很正常,但近期菜价低迷至此,又不正常。有专家指出,蔬菜市场供过于求是主要原因。
正月里,上市蔬菜大多来自南方基地县和设施蔬菜北方主产县。去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暖,北方尤为明显,多地气温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蔬菜专家周向阳告诉记者,偏暖天气促进了北方设施蔬菜丰收。而受台风影响,广东等南方省份蔬菜采摘期从去年12月中旬推迟到今年1月中下旬,与海南冬春瓜菜和北方设施蔬菜收获期重叠,形成上市高峰,出现供大于求格局,价格走低势所必然。
进一步分析,则是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大幅增加,产能严重过剩。姚凤仪在海南租地种圆茄,以前种200亩,去年扩至500亩。像他这样租地种菜的很多,几百亩算少的,大多都是上千亩。不仅如此,由于种粮收益偏低,不少地方鼓励农民改种蔬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2200万公顷,比2006年的1663.9万公顷扩张了32%。相对于短期快速增长的蔬菜供给,人口总量和消费量变化却不大,产量远超消费,菜价“跌跌不休”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实际上,菜篮子里必不可少的鸡蛋、猪肉等农产品价格走势也都如此。元宵节后,新发地市场鸡蛋批发价下探到2.28元一斤,比春节前跌两成,较去年同期下跌46%,为近9年来同期最低。究其原因,还是产能过剩。猪肉价格风险在累积,从历年经验看,腊月是全年需求最为旺盛、价格最高时段,但新发地市场今年1月份猪肉加权平均价比去年5月份下降14%。业内人士警示:全国猪肉价格已进入下行周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力
农产品价格与千万农户生计息息相关,也关乎广大消费者生活。近年频频上演的农产品过山车行情,不仅困扰生产者、经销者,也影响着消费者。如何让农产品供需平衡,避免价格大幅波动,让各参与环节稳定获益,让消费者得到实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
在新发地市场生菜区,梅老四以敢赌出名。去年生菜行情好,每斤批发价卖到6元,他就向河北固安菜农下订单,按每棵小苗4元预订了1万多棵大棚生菜。谁知12月份南方生菜大批上市后,新发地生菜价格跌个不停,现在每斤批发价仅1.5元。梅老四连呼:“赔惨了!赔惨了!”
菜价深跌,买菜便宜,眼前看减轻了消费者负担,长远看则严重影响百姓餐桌。刘通说:“菜农普遍亏损,来年就会少种甚至弃种,结果就是供应短缺,价格暴涨。”
菜农种菜积极性往往是由上一年市场价格决定的。2016年全国蔬菜价格总体高位运行,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年度批发均价同比上涨12%,创过去7年最高水平。孔繁涛表示,由于利益驱动,扩种积极性很高。春节以来的菜价走势,算是给人们再次敲响了警钟。
为解农产品销售难,商务部近年来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超对接”,对畅通销售、降低成本很有意义,但超市并非蔬菜销售主渠道。统计表明,在蔬菜销售中,70%依赖农贸市场走上消费者餐桌。由此可见,“农超对接”可缓解农产品销售难,却不能解决滞销、价低问题。
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需失衡、价格大起大落难题,还得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从宏观上避免结构性供给过剩和供给短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一论断也契合蔬菜生产。2014年,我国蔬菜年产量超7亿吨,人均年占有量1000多斤,均居世界第一。我国蔬菜产销量目前已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但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绿色、有机等高端产品严重不足,季节性、区域性供需失衡问题凸显。
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上世纪50年代,我国每公顷农田施用化肥仅8斤多,现在是868斤,而国际公认化肥施用安全上限为450斤。蔬菜生长周期短、一年多茬,为追求多产,过量施肥问题尤为突出。正是由于连年过量施肥,章丘大葱亩产从往年近2万斤降至现在的1万斤。我国蔬菜生产必须尽快从数量为先转为质量数量并重。
在提质增效方面,河北张家口的做法值得借鉴。为确保蔬菜“无公害”,当地农业部门推广农家有机肥和防虫网、黏虫板、性诱剂、杀虫灯等生态治虫方式,虽然成本偏高、单产偏低,但蔬菜质优价高,供不应求,甚至远销东南亚。
从蔬菜市场的现状来看,建立完备灵敏的市场预警机制显得十分迫切。产前预警信息,可避免扎堆;产后市场信息,可加快流通。美国农业市场法案规定,凡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准确的农产品产销信息。美国农业部根据及时采集的本国和其他国家相关数据,每周发布《气象与作物公报》,每月发布《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每年发布《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
在国内,我们已具备建立蔬菜等农产品市场预警机制的基础。全国绝大部分建制村已通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等。当务之急是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对网上农产品信息平台进行整合,而关键在于供求信息要精准、及时。
- 夸大宣传无异于饮鸩止渴(2024-10-23)
- 9月汽车消费者口碑指数:交车环节成为销售和售后弱项(2024-10-22)
- “全域式购物”成新趋势(2024-10-11)
- 酸奶能加热后再喝吗(2024-10-10)
- 你的“小电驴”将迎新升级(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