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怪象:10岁孩子体验飙车 大爷大妈圈车收费
仅仅半年的时间,共享单车就席卷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长,骑车出行从原来的鲜有问津变为了如今的一种时尚。共享单车的受欢迎程度让人难以预料,人们同样没想到的是,一辆小小的共享单车也照出了形态各异的世间怪象,不断刷新着遵守规则群体的认知下限。
怪象
10岁孩子骑共享单车体验“飙车”
近日,在西便门大街、夕照寺街等地被曝出有多名10岁左右的孩子“飙”共享单车,孩子们你追我赶,甚至还在人行道上穿梭。今年1月,深圳某医院小儿骨科收治了三名12岁左右的孩子,这三名孩子均因骑共享单车时发生了摔伤,导致手臂严重骨折。按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最近,上海市已表态严禁12岁以下孩子骑行共享单车。
大爷大妈圈车,先给一块钱才能上路
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ofo“小黄车”在河南郑州已经变了味。郑州满大街的大爷大妈圈块地都说是自己的地方,看管自行车都要收费,不管你是共享单车还是私人自行车。每次去推“小黄车”的时候,都要先拿一块钱给他们,不然不让用。
二维码被篡改,车没骑上反被骗
前几天,南京市民刘先生在用车时赫然发现,骗子在共享单车上以假乱真,贴了微信、支付宝的付款码,于是向警方报案。而刘先生遭遇的只是骗术之一。据报道,有骗子会在损坏原始二维码后,重新贴上诈骗二维码,或者利用假的二维码诱导市民下载假租车软件,进而实施诈骗。
加私锁、搬回家,明天我还骑这辆
去年12月,北京市民张女士向媒体反映,在地铁7号线焦化厂站外停了多辆ofo共享单车,却因为有人加了私锁不能使用。“我实在是气不过,好几辆车都加了锁,谈何共享?”而在最常见的加装私锁之外,媒体也曾曝光,有使用者将共享单车搬到家门口、骑进自家车库等行为,共享沦为了“私享”。
买辆二手车,却是刷了漆的共享单车
市民林先生近日在二手交易网站买了辆黑色自行车,买到手后发现车座高度没法调,修车时才得知居然是刷了漆的共享单车。除了被偷后转卖,共享单车被破坏的事件也屡屡发生,仅去年12月一个月,北京就有7起共享单车损毁事件,主要出现在亮马河畔、宋家庄地铁口、管庄地铁口、金台路等地。
反正我用完了,停成什么样与我何干?
多地媒体曾经报道,一些使用者只图自己方便,往往在到达目的地后,便将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可谓“走到哪儿,停到哪儿”、“停在哪儿,扔在哪儿”。而见诸报端的案例中,一些单车歪来倒去,被停放在桥底、公园、绿化带、楼道等地方,甚至停在马路中间……
分析
经济学家梁小民
“公地悲剧”:“公德”成为决定共享单车发展的关键
对于公共财产易遭破坏的现象,经济学家梁小民表示,经济学领域有相关的解释理论:“公地悲剧”——牧羊人放羊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倾向于让自己的羊多吃草。作为公共资源的草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想多占,最后就造成了草的枯竭。“回到共享单车这件事上,虽然它并不能完全算公共财产,但道理是相通的,因为不是我个人的东西,所以我就想多用、多占,最后就会导致单车的丢失和破坏。”
正因“公地悲剧”的存在,共享单车这个模式能不能持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道德观念。“国外有一种共享图书馆就是类似的例子,公园里摆一个书架子,上面有书可以借来看,但如果人看完了都不放回来,共享图书馆就肯定做不下去。”
公德水平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大幅度提升的。梁小民认为,除了要大力在网络和媒体上对不良现象进行曝光,法律法规上也应该进一步完善,对发现的破坏及偷盗问题进行严惩。
使用者的道德决定了单车的寿命,而单车公司的道德则可能决定一个行业存在与否。目前,共享单车使用者在注册时需要先支付一百乃至数百元的押金,由于用户数量庞大,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押金池的安全问题也不禁让人担忧。“为了规避风险,企业的准入制度、所应承担的义务等方面也应该被尽快规定清楚。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如何从法律和行政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处罚也应该有据可依。”
社会学家郑也夫
与其等待国民素质提高,不如革新技术发展家用单车
早在1994年,社会学家郑也夫就对我国私人轿车的发展提出了反对,与此同时,他不断号召市民用骑自行车的方式出行,他至今也仍然身体力行地骑车上路。共享单车引入北京半年来形成了“爆炸性”的效应,自行车也再度变成了一种时尚潮流,对于共享单车的发展,郑也夫表示“愿观其成”。
“我说‘愿观其成’,是因为我愿意看到这种尝试,如果成功了,长久发展下去了,必然能够带动自行车的发展。但为什么我不是说‘乐观其成’呢?还是因为这种共享单车的模式存在着矛盾。”
矛盾是什么?就是围绕着共享单车所展现的,对公共财产进行侵占、破坏等一系列公德问题。在郑也夫看来,其实在很多年前我们就曾经历过“共享模式”的尴尬。“就是在手机还没发明出来的座机时代,我们在外面打电话要靠什么?靠公共电话机。而当时公共电话机的使用情况就反映了很多人素质的低下。”据郑也夫回忆,那时的公共电话机是不断在建,但也不断地遭人破坏。“公共电话亭永远是破破烂烂的,十部电话可能有五部都打不了。”
好在,手机的出现让“排队打公共电话”这段时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围绕着公共电话机的公德问题也逐渐被人淡忘。“但如果说手机没发明出来呢?如果到现在都必须要打公用电话呢?那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可能就不是共享单车,而是公用电话机了。”
郑也夫认为,公用电话机与手机的关系说明了一个道理——与其去等待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如革新技术去发展家用单车,或者至少应该两条路并行,不能只顾共享单车的发展而不顾新型自行车的研发。“如果你想减少公共自行车的人为破坏,必然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监管,投入也并不小。而如果我们能像手机取代公用电话那样,发明出一种轻便、可折叠可携带的家用自行车,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我对于未来的设想,是人们能拿着体积极小的折叠自行车上公交、上地铁,下了公交地铁打开自行车就能骑。”
建议
交通专家徐康明 共享单车管理可采用“负面清单”模式
目前,共享单车的发展还处于各家占领市场、快速扩张的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的规章可依,政府与企业在应对问题时的反应会有些滞后。交通专家徐康明表示,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合作,采用负面清单的模式完善与共享单车有关的规章。“负面清单就是规定哪些事情不能做,目前至少有四点需要关注,第一是共享单车的停放,哪些区域不能停;第二是骑车人,哪些人群不能骑;第三是车况问题,什么样的车辆不能继续使用;第四是押金,不能被挪做怎样的使用。”
共享单车怪象的出现,除了某些人自私与牟利心作祟,很大程度上也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有关。目前,共享单车企业多采用“群众举报”的方式来协助进行共享单车的管理,徐康明认为企业应该在管理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任何一项服务都是有外部成本的,不能因为节省成本而把责任推向社会。具体到共享单车的管理上,可以用增派人员的方式,可以用政企合作的方式,可以用发动民间志愿者的方式,但企业应该在其中作为主导,把管理方法进一步明晰。”
仅仅半年的时间,共享单车就席卷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长,骑车出行从原来的鲜有问津变为了如今的一种时尚。共享单车的受欢迎程度让人难以预料,人们同样没想到的是,一辆小小的共享单车也照出了形态各异的世间怪象,不断刷新着遵守规则群体的认知下限。
怪象
10岁孩子骑共享单车体验“飙车”
近日,在西便门大街、夕照寺街等地被曝出有多名10岁左右的孩子“飙”共享单车,孩子们你追我赶,甚至还在人行道上穿梭。今年1月,深圳某医院小儿骨科收治了三名12岁左右的孩子,这三名孩子均因骑共享单车时发生了摔伤,导致手臂严重骨折。按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最近,上海市已表态严禁12岁以下孩子骑行共享单车。
大爷大妈圈车,先给一块钱才能上路
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ofo“小黄车”在河南郑州已经变了味。郑州满大街的大爷大妈圈块地都说是自己的地方,看管自行车都要收费,不管你是共享单车还是私人自行车。每次去推“小黄车”的时候,都要先拿一块钱给他们,不然不让用。
二维码被篡改,车没骑上反被骗
前几天,南京市民刘先生在用车时赫然发现,骗子在共享单车上以假乱真,贴了微信、支付宝的付款码,于是向警方报案。而刘先生遭遇的只是骗术之一。据报道,有骗子会在损坏原始二维码后,重新贴上诈骗二维码,或者利用假的二维码诱导市民下载假租车软件,进而实施诈骗。
加私锁、搬回家,明天我还骑这辆
去年12月,北京市民张女士向媒体反映,在地铁7号线焦化厂站外停了多辆ofo共享单车,却因为有人加了私锁不能使用。“我实在是气不过,好几辆车都加了锁,谈何共享?”而在最常见的加装私锁之外,媒体也曾曝光,有使用者将共享单车搬到家门口、骑进自家车库等行为,共享沦为了“私享”。
买辆二手车,却是刷了漆的共享单车
市民林先生近日在二手交易网站买了辆黑色自行车,买到手后发现车座高度没法调,修车时才得知居然是刷了漆的共享单车。除了被偷后转卖,共享单车被破坏的事件也屡屡发生,仅去年12月一个月,北京就有7起共享单车损毁事件,主要出现在亮马河畔、宋家庄地铁口、管庄地铁口、金台路等地。
反正我用完了,停成什么样与我何干?
多地媒体曾经报道,一些使用者只图自己方便,往往在到达目的地后,便将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可谓“走到哪儿,停到哪儿”、“停在哪儿,扔在哪儿”。而见诸报端的案例中,一些单车歪来倒去,被停放在桥底、公园、绿化带、楼道等地方,甚至停在马路中间……
分析
经济学家梁小民
“公地悲剧”:“公德”成为决定共享单车发展的关键
对于公共财产易遭破坏的现象,经济学家梁小民表示,经济学领域有相关的解释理论:“公地悲剧”——牧羊人放羊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倾向于让自己的羊多吃草。作为公共资源的草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想多占,最后就造成了草的枯竭。“回到共享单车这件事上,虽然它并不能完全算公共财产,但道理是相通的,因为不是我个人的东西,所以我就想多用、多占,最后就会导致单车的丢失和破坏。”
正因“公地悲剧”的存在,共享单车这个模式能不能持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道德观念。“国外有一种共享图书馆就是类似的例子,公园里摆一个书架子,上面有书可以借来看,但如果人看完了都不放回来,共享图书馆就肯定做不下去。”
公德水平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大幅度提升的。梁小民认为,除了要大力在网络和媒体上对不良现象进行曝光,法律法规上也应该进一步完善,对发现的破坏及偷盗问题进行严惩。
使用者的道德决定了单车的寿命,而单车公司的道德则可能决定一个行业存在与否。目前,共享单车使用者在注册时需要先支付一百乃至数百元的押金,由于用户数量庞大,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押金池的安全问题也不禁让人担忧。“为了规避风险,企业的准入制度、所应承担的义务等方面也应该被尽快规定清楚。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如何从法律和行政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处罚也应该有据可依。”
社会学家郑也夫
与其等待国民素质提高,不如革新技术发展家用单车
早在1994年,社会学家郑也夫就对我国私人轿车的发展提出了反对,与此同时,他不断号召市民用骑自行车的方式出行,他至今也仍然身体力行地骑车上路。共享单车引入北京半年来形成了“爆炸性”的效应,自行车也再度变成了一种时尚潮流,对于共享单车的发展,郑也夫表示“愿观其成”。
“我说‘愿观其成’,是因为我愿意看到这种尝试,如果成功了,长久发展下去了,必然能够带动自行车的发展。但为什么我不是说‘乐观其成’呢?还是因为这种共享单车的模式存在着矛盾。”
矛盾是什么?就是围绕着共享单车所展现的,对公共财产进行侵占、破坏等一系列公德问题。在郑也夫看来,其实在很多年前我们就曾经历过“共享模式”的尴尬。“就是在手机还没发明出来的座机时代,我们在外面打电话要靠什么?靠公共电话机。而当时公共电话机的使用情况就反映了很多人素质的低下。”据郑也夫回忆,那时的公共电话机是不断在建,但也不断地遭人破坏。“公共电话亭永远是破破烂烂的,十部电话可能有五部都打不了。”
好在,手机的出现让“排队打公共电话”这段时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围绕着公共电话机的公德问题也逐渐被人淡忘。“但如果说手机没发明出来呢?如果到现在都必须要打公用电话呢?那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可能就不是共享单车,而是公用电话机了。”
郑也夫认为,公用电话机与手机的关系说明了一个道理——与其去等待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如革新技术去发展家用单车,或者至少应该两条路并行,不能只顾共享单车的发展而不顾新型自行车的研发。“如果你想减少公共自行车的人为破坏,必然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监管,投入也并不小。而如果我们能像手机取代公用电话那样,发明出一种轻便、可折叠可携带的家用自行车,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我对于未来的设想,是人们能拿着体积极小的折叠自行车上公交、上地铁,下了公交地铁打开自行车就能骑。”
建议
交通专家徐康明 共享单车管理可采用“负面清单”模式
目前,共享单车的发展还处于各家占领市场、快速扩张的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的规章可依,政府与企业在应对问题时的反应会有些滞后。交通专家徐康明表示,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合作,采用负面清单的模式完善与共享单车有关的规章。“负面清单就是规定哪些事情不能做,目前至少有四点需要关注,第一是共享单车的停放,哪些区域不能停;第二是骑车人,哪些人群不能骑;第三是车况问题,什么样的车辆不能继续使用;第四是押金,不能被挪做怎样的使用。”
共享单车怪象的出现,除了某些人自私与牟利心作祟,很大程度上也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有关。目前,共享单车企业多采用“群众举报”的方式来协助进行共享单车的管理,徐康明认为企业应该在管理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任何一项服务都是有外部成本的,不能因为节省成本而把责任推向社会。具体到共享单车的管理上,可以用增派人员的方式,可以用政企合作的方式,可以用发动民间志愿者的方式,但企业应该在其中作为主导,把管理方法进一步明晰。”
- 以旧换新带动数码产品消费增长(2024-10-25)
- 夸大宣传无异于饮鸩止渴(2024-10-23)
- 9月汽车消费者口碑指数:交车环节成为销售和售后弱项(2024-10-22)
- “全域式购物”成新趋势(2024-10-11)
- 酸奶能加热后再喝吗(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