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理财消费如何警惕老骗局和新套路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银行理财产品是目前市面上最安全可靠的,他们都愿意将自己的资金存放在银行。拥有超高信用背书的银行,岂有不信的道理。然而,近期却传出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涉嫌理财骗局,涉案金额高达30亿元,牵扯上百人受骗。据悉,是该支行管理层违规销售理财产品用以表外放贷,掩盖约30亿元的票据造假窟窿,相当于客户凭空套了30亿的贷款出来。事件一经曝光立刻引来了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感叹,理财风险越来越大。所以,规避风险成为百姓理财最为关注的话题。
理财消费存在四大坑
信用卡盗刷靠“自救”
“您尾号为XXXX的信用卡在海外网站消费3998美元。”许多信用卡用户收到此类短信提示时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信用卡海外盗刷。但当持卡人致电银行要求取消支付时,银行却表示没有权利单方面取消。持卡人只能通过冻结卡片、向警方报案甚至用ATM机取现等“自救”行为证明卡在身边,而后向银行和警方提供护照信息、出入境记录、个人声明等材料,相关流程繁琐且耗时日久,许多人仍无法完全追回损失。
应对:当前银行卡盗刷事件频发,这是还在不断上演的老骗局。但是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或条例仍未出台。消费者应提高个人风险意识,境外刷卡消费时及时保管好卡片和个人信息,并通过向银行申请关闭海外无卡支付、购买“盗刷险”等方式提前预防风险。
存款一不留神变理财
走进银行网点要求存款,却被客户经理拉着推销理财产品,储蓄存单不经意间就买成了保险产品、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基金专户甚至券商资管计划等等,而大量此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投资标的完全不同,且结构复杂。部分销售人员在推荐过程中大谈收益避谈风险,令许多投资者蒙受不必要的亏损。
应对:有关部门的监管,有望使得市场上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回归简单、透明,遏制资管产品层层嵌套、无序加杠杆等行为。对于投资者来说,也需保持警惕,遇到所谓的高收益产品时切忌盲目跟风,冒险投资。
自动续保强行“被保险”
原本只买了一年的短期医疗险或意外险,合同到期后,依旧被保险公司从账户上自动划走保费,再度“被保险”一年。许多投保人在保险到期后仍会被保险公司以此“套路”来自动续保。
事实上许多短期消费类保险的服务指南中“隐藏”着这样的条款:“投保人在消费期满日的10天前,未以书面形式向本公司做不续保的通知,且在消费期满日后10天前交足下一期的保险费视为本合同自动续保”。
应对:面对这类新式“套路”,消费者一定要看清此类条款,如果用户不想续保,一定要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并且专门办理一张交保费的银行卡,避免卡内余额被自动划转而可能引起的长期续保问题。
现货交易“忽悠”多
“您对投资理财有兴趣吗?我平台提供现货原油、外汇交易,开户即送体验金”。近年,民间现货交易平台的电话推销日益泛滥,从黄金白银到原油外汇,再到如今的票据、比特币、邮币等。老骗局还在不断上演,新式“套路”又轮番登场。所谓“低门槛、高收益”的创新投资,实则是大量地下平台利用虚拟交易软件炮制出的投资品走势行情,完全不与真实的国际市场行情接轨,通过让投资者大规模亏损来达到骗钱的目的。
应对:今年初,相关监管部门展开了新一轮的交易场所清理整顿,重拳指向此类违法违规骗局,如贵金属、原油类商品交易场所涉嫌非法期货活动,邮币卡类交易场所涉嫌市场价格操纵等,诱骗大量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参与投资。
个人理财提防三大陷阱
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
理财指的是对财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保值、增值为目的;如果想通过理财迅速发财,是很容易忽视风险,成为被套对象的。
实际收益不等于预期年化收益
很多理财产品是浮动收益,但是会标最高预期收益率进行宣传,误导用户进行购买。比如最高可能是9%,直接对外宣传可以获得9%的收益,而实际用户却无法获得。所以,大家在关注理财产品的同时,要了解这款产品的属性,如果看着高息就往里跳,时间成本可能就会很高,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注意分散风险
风险一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散投资,可以用一句俗语概括,“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有资金集中在一个产品中,极易变成理财悲剧,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另一方面是,风险和收益要平衡。用一句圈内老话来概括就是,“高收益一定高风险,高风险不一定高收益”。
建议大家将资产进行不同的,银行里存一点,互联网理财放一点,股市也投资一点,这样可以在保障收益的同时,获得一个更优的回报。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银行理财产品是目前市面上最安全可靠的,他们都愿意将自己的资金存放在银行。拥有超高信用背书的银行,岂有不信的道理。然而,近期却传出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涉嫌理财骗局,涉案金额高达30亿元,牵扯上百人受骗。据悉,是该支行管理层违规销售理财产品用以表外放贷,掩盖约30亿元的票据造假窟窿,相当于客户凭空套了30亿的贷款出来。事件一经曝光立刻引来了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感叹,理财风险越来越大。所以,规避风险成为百姓理财最为关注的话题。
理财消费存在四大坑
信用卡盗刷靠“自救”
“您尾号为XXXX的信用卡在海外网站消费3998美元。”许多信用卡用户收到此类短信提示时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信用卡海外盗刷。但当持卡人致电银行要求取消支付时,银行却表示没有权利单方面取消。持卡人只能通过冻结卡片、向警方报案甚至用ATM机取现等“自救”行为证明卡在身边,而后向银行和警方提供护照信息、出入境记录、个人声明等材料,相关流程繁琐且耗时日久,许多人仍无法完全追回损失。
应对:当前银行卡盗刷事件频发,这是还在不断上演的老骗局。但是相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或条例仍未出台。消费者应提高个人风险意识,境外刷卡消费时及时保管好卡片和个人信息,并通过向银行申请关闭海外无卡支付、购买“盗刷险”等方式提前预防风险。
存款一不留神变理财
走进银行网点要求存款,却被客户经理拉着推销理财产品,储蓄存单不经意间就买成了保险产品、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基金专户甚至券商资管计划等等,而大量此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投资标的完全不同,且结构复杂。部分销售人员在推荐过程中大谈收益避谈风险,令许多投资者蒙受不必要的亏损。
应对:有关部门的监管,有望使得市场上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回归简单、透明,遏制资管产品层层嵌套、无序加杠杆等行为。对于投资者来说,也需保持警惕,遇到所谓的高收益产品时切忌盲目跟风,冒险投资。
自动续保强行“被保险”
原本只买了一年的短期医疗险或意外险,合同到期后,依旧被保险公司从账户上自动划走保费,再度“被保险”一年。许多投保人在保险到期后仍会被保险公司以此“套路”来自动续保。
事实上许多短期消费类保险的服务指南中“隐藏”着这样的条款:“投保人在消费期满日的10天前,未以书面形式向本公司做不续保的通知,且在消费期满日后10天前交足下一期的保险费视为本合同自动续保”。
应对:面对这类新式“套路”,消费者一定要看清此类条款,如果用户不想续保,一定要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并且专门办理一张交保费的银行卡,避免卡内余额被自动划转而可能引起的长期续保问题。
现货交易“忽悠”多
“您对投资理财有兴趣吗?我平台提供现货原油、外汇交易,开户即送体验金”。近年,民间现货交易平台的电话推销日益泛滥,从黄金白银到原油外汇,再到如今的票据、比特币、邮币等。老骗局还在不断上演,新式“套路”又轮番登场。所谓“低门槛、高收益”的创新投资,实则是大量地下平台利用虚拟交易软件炮制出的投资品走势行情,完全不与真实的国际市场行情接轨,通过让投资者大规模亏损来达到骗钱的目的。
应对:今年初,相关监管部门展开了新一轮的交易场所清理整顿,重拳指向此类违法违规骗局,如贵金属、原油类商品交易场所涉嫌非法期货活动,邮币卡类交易场所涉嫌市场价格操纵等,诱骗大量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参与投资。
个人理财提防三大陷阱
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
理财指的是对财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务保值、增值为目的;如果想通过理财迅速发财,是很容易忽视风险,成为被套对象的。
实际收益不等于预期年化收益
很多理财产品是浮动收益,但是会标最高预期收益率进行宣传,误导用户进行购买。比如最高可能是9%,直接对外宣传可以获得9%的收益,而实际用户却无法获得。所以,大家在关注理财产品的同时,要了解这款产品的属性,如果看着高息就往里跳,时间成本可能就会很高,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不注意分散风险
风险一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散投资,可以用一句俗语概括,“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有资金集中在一个产品中,极易变成理财悲剧,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另一方面是,风险和收益要平衡。用一句圈内老话来概括就是,“高收益一定高风险,高风险不一定高收益”。
建议大家将资产进行不同的,银行里存一点,互联网理财放一点,股市也投资一点,这样可以在保障收益的同时,获得一个更优的回报。
- “全域式购物”成新趋势(2024-10-11)
- 酸奶能加热后再喝吗(2024-10-10)
- 你的“小电驴”将迎新升级(2024-10-10)
- 房屋“养老” 谁来买单(2024-09-03)
- 话费套餐“升易降难”是消费侵权(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