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年中大促后遗症:货不对板物流滞后及山寨APP搭车
“你买了啥?”“到货了吗?”“没买亏吧?”……每次电商大促过后,“剁手党”们见面谈论的恐怕离不开这些话题。在“电商转型新起点”“新零售分水岭”的光环下,今年各家电商都铆足了劲在“6·18”中大撒福利,创造了比肩“双11”的千亿级别销售额。
然而,当部分消费者“买买买”的热情退去,回头发现自己捡了便宜,却掉进了坑里,怀疑自己仿佛参加了一个“假促销”。“6·18”年中大促落下帷幕一周后,价格虚标、货不对板、物流滞后、网络专供款质量差等各种大促“后遗症”已经开始出现,南方日报记者近日接到多位消费者的投诉,并总结出在电商大促中容易中招的消费陷阱,你有没有被套路呢?
后遗症1
网络专供款暴露质量问题
“本以为买到了便宜货,没想到质量这么差。”家住广州市越秀区的张先生6月13日在网上超市的直营店购买了帮宝适192片装婴儿纸尿裤,当时商家举行“6·18”促销活动的规则是“满三箱减一百”,于是张先生购买了原价608.8元的3箱纸尿裤,优惠后实际付款508.8元。纸尿裤到货后,张先生的宝宝用了一片后臀部就出现了过敏现象,其后张先生才发现该批次纸尿裤是网络专供款。
“一般的纸尿裤中间是棉芯的,就算湿了也不会结块,这次我发现纸尿裤湿了后就结成一坨一坨的,摸起来还有类似盐的晶体。”张先生找店家交涉后,店家称可以赔偿产品价格三倍的费用,但张先生没有接受这一提议。“纸尿裤是宝宝用的,这一产品对宝宝身体是会产生伤害的,我不需要三倍退款,但我想知道这一批次产品到底是假冒伪劣产品还是品牌的网络专供款本身有质量问题,希望对宝宝有害的这一批次纸尿裤可以下架。”张先生目前已向工商部门投诉,工商部门承诺对纸尿裤进行鉴定后,在72内小时给予张先生答复。
受线上专供款困扰的还有市民宋先生。宋先生在线上某家电品牌旗舰店以999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台复古单开门电冰箱,可一个多月后,冰箱就出现制冷效果差、噪音大等问题。随后,宋先生预约了售后维修服务,维修人员上门后告知他此款冰箱不在联保范围内。网店客服人员则给出答复,该款冰箱属网络特供款,不在实体店销售,要想维修只能寄回去由厂家免费维修,但宋先生需承担来回运费。
分析:专供产品当心遇上劣质货
在线上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款产品令不少消费者以为自己“捡到了宝”,殊不知可能入了坑。近年来,品牌商家在线上推出专供款早已是业界心照不宣的事实,商家降低成本获利,消费者享受着低价特供带来的优惠,线上专供款在质疑声中,悄然占据网购“半边天”。
南方日报记者比较发现,线上专供款多打着品牌质量、工厂发货、专柜正品的旗号来吸引消费者,价格也便宜不少,在国内某高端女装品牌的线上旗舰店,一款线上特供款羊毛大衣为899元,但同品牌同样式的产品在实体店近5000元,对比成分表后可发现,线上特供款的羊毛含量比实体店的少了近30%。
业内人士认为,线上专供款的出现是商家为了避开实体店和电商两个销售渠道的左右手互搏,多数品牌推出“专供款”以平衡电商、折扣店和专柜的发展。此外,提供线上专供品更多是为了迎合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品牌通过“专供款”还可以灵活地进行库存准备,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经营。“网络专供款和实体店是商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做出的营销策略,部分产品只在设计、款式、功用上会有所区分,相当于两条产品线,质量都有品牌保证,不会相差太大,因此没注意过要另外说明。”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的专家称,由于线上专供款价格较低,其选材及质量上会与实体店产品有所差异,但并不代表线上专供款就是劣质货。消费者在网购时要货比三家,看清楚产品介绍中是否含有“专供”字样,如果对线上专供产品存在质疑,应与网店客服沟通,谨慎购买。“家电类线上专供产品因退换货较麻烦,消费者在选择时应格外留意,最好货比三家。”
后遗症2
价格保护政策享受不易
一位网名为“C姐”的消费者讲述了网购价格变动的“心跳”经历。她6月17日网购了两盏灯,当时显示6.17-6.18活动期间是特价168元/盏,还能用满299减50的优惠券,最后实付286元拿下了两盏灯。“原本我是要买三盏的,但满299减50优惠券一天只能用一次,想到明天就是6月18日,说不定会更优惠,而且页面提示活动也持续到6月18日,就没有买。”但让“C姐”惊讶的是,6月18日早上起来一看灯价已经涨到269元,关键是页面同样提示是6.17-6.18活动。“我赶紧向电商平台投诉,而客服表示价格会随时调整。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我当然不能接受,像是在欺诈消费者呀。”她表示。
除了保价政策不靠谱外,也有消费者发现电商大促中的报价有问题,最多的就是先提价再优惠。武汉的白先生一个月前在某电商平台上买了一台家用小冰箱,当时并不是促销季,价格为545元,在“6·18”大促中,他却发现该型号的冰箱价格上涨至595元,“上面还标明了是促销优惠价,很容易引导消费者立即抢购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财务损失。”白先生说。
分析:限制条件多让消费者“心累”
国内的主流电商平台,除了淘宝和天猫外,京东、当当、苏宁易购、国美在线均有相应的保价政策,具体的条款有所不同,但大体的流程一致,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的一定时间内,如果发现该商品出现降价,可以自行申请价格保护。但记者发现,网上对电商“价格保护”的吐槽不在少数,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消费者不了解价保措施的规则和限制导致产生误解,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电商领域,价格战已经成为常态,很多平台主动推出“价格保护”机制,也是为了让消费者放心大胆地在自家平台上选购,但由于价格变动频繁,售后处理时间人力成本高,实际体验中各种限制还是未免让消费者觉得“心累”。
记者在京东官网上发现,价保措施适用于京东自营商品,在一定保价期内,如商品出现降价情况,在价保规则范围内,将赠送消费者与差额部分等值的款项、或京券、京豆,京东商城对其价格保护的说明为:“京东的商品价格随市场价格的波动每日都会有价格变化,下单后订单中某种商品很可能出现降价行为,京东出于消费者利益考虑,推出价格保护服务。在订单商品妥投之前或者妥投后的一定天数内申请价格保护,申请成功,可按照提交申请时商城售价支付,或通过积分形式返还差价。”
在实际操作中,各大电商对于价格保护的申请时间都作了限制,通常是订单提交或完成后7-15天内,大型家电的价保期更长些,一般为30天,大部分平台都规定了秒杀、抢购、团购、会员价等价格不能享受价保,有赠品、海外购、生鲜类全球订单也不能作为价保依据,部分电商平台还规定了移动端和PC端也不能进行价格比较,经过一番筛选后,满足价保条件的商品寥寥无几,加之部分客服人员处理速度较慢,在审核期中就会错过价保日期。
后遗症3
山寨电商APP搭车行骗
下单后快递太慢是每次电商大促后消费者抱怨最多的问题,物流虽慢可总还是会拿到手里,有部分消费者买的商品却“凭空消失”了。电商大促期间,在北京工作的李女士偶然看到一个购物APP广告,看着不错,于是就用手机搜索下载。“安装好后,我通过这款APP买了两斤樱桃,平台说由于是团购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发货。下单时,我觉得特别便宜,本来要一百多元的樱桃团购下来才65元。然而,等了快一个月,我还没有收到货,于是通过APP申请退货,但怎么都找不到订单信息。”李女士说,后来咨询了用这款购物APP的朋友才知道,下载的是一款山寨APP。
分析:骗子搭车电商大促
在“6·18”期间,各类钓鱼网站、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假冒电商APP等也“趁势打劫”,给用户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根据国内手机安全软件360手机卫士对“6·18”前两周的数据分析显示,在“6·18”期间,骚扰电话识别拦截总量达1.25亿次,拦截手机端钓鱼网站达1.16亿次;拦截垃圾短信4.76亿次,除了传统的诈骗形式外,仿冒知名电商APP也成为最新的欺诈手法。
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6月(截至6月18日之前),冒充知名电商的APP940个,占过去6年总数的22.7%。仅在“6·18”狂欢节前两个星期,就发现了36个。其中,假冒淘宝的比例高达57%,位居2017年冒充知名电商APP占比的首位,成为诈骗者们最偏爱的华丽外衣。这可能是因为淘宝的受众基数大、人群覆盖范围广,诈骗行为成功的概率较大。而在京东的假冒类型中,利用白条和金融类产品行骗是主要的诈骗手段。
记者发现,检测出的假冒电商APP的恶意软件,其图标和应用介绍几乎与真实电商APP一模一样,购物界面也高仿真实购物网站,用户极容易误认下载,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简单模仿一个电商APP的标识图像,或使用这款APP的名字,从而利用原创APP的知名度;二是利用特殊软件全盘复制一个APP,将原来APP的自动广告提供商换成自己选择的广告商,这样一来就可以创造广告收入,而这些收入本来应该属于合法的APP开发商;三是假冒者抄袭应用之后,插入恶意软件,引发高额费用甚至虚假交易等。
“不法分子主要模仿一些电商或者一些网银的应用,采用和官方应用的名称,或者冠以‘升级’‘插件辅助’之名,图标也非常相似。普通用户很难一眼分辨出真假。”据360手机卫士安全专家葛健介绍,用户一旦安装这些山寨APP,它就会私自发送短信到用户指定的号码,窃取用户短信息内容,造成用户隐私泄露和资费消耗。此外,由于高仿电商APP,还会涉及账号登录、密码支付等功能,用户一旦登录,银行卡账号、支付密码等就可能被窃取,造成财产安全风险。葛健建议,消费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软件,要尽量避免下载一些所谓的插件、辅助软件,因为很多的恶意程序都用利用这些名称进行传播,消费者还应注意应用获取的权限是否符合它的功能,一些和本身功能无关的权限需注意。
“你买了啥?”“到货了吗?”“没买亏吧?”……每次电商大促过后,“剁手党”们见面谈论的恐怕离不开这些话题。在“电商转型新起点”“新零售分水岭”的光环下,今年各家电商都铆足了劲在“6·18”中大撒福利,创造了比肩“双11”的千亿级别销售额。
然而,当部分消费者“买买买”的热情退去,回头发现自己捡了便宜,却掉进了坑里,怀疑自己仿佛参加了一个“假促销”。“6·18”年中大促落下帷幕一周后,价格虚标、货不对板、物流滞后、网络专供款质量差等各种大促“后遗症”已经开始出现,南方日报记者近日接到多位消费者的投诉,并总结出在电商大促中容易中招的消费陷阱,你有没有被套路呢?
后遗症1
网络专供款暴露质量问题
“本以为买到了便宜货,没想到质量这么差。”家住广州市越秀区的张先生6月13日在网上超市的直营店购买了帮宝适192片装婴儿纸尿裤,当时商家举行“6·18”促销活动的规则是“满三箱减一百”,于是张先生购买了原价608.8元的3箱纸尿裤,优惠后实际付款508.8元。纸尿裤到货后,张先生的宝宝用了一片后臀部就出现了过敏现象,其后张先生才发现该批次纸尿裤是网络专供款。
“一般的纸尿裤中间是棉芯的,就算湿了也不会结块,这次我发现纸尿裤湿了后就结成一坨一坨的,摸起来还有类似盐的晶体。”张先生找店家交涉后,店家称可以赔偿产品价格三倍的费用,但张先生没有接受这一提议。“纸尿裤是宝宝用的,这一产品对宝宝身体是会产生伤害的,我不需要三倍退款,但我想知道这一批次产品到底是假冒伪劣产品还是品牌的网络专供款本身有质量问题,希望对宝宝有害的这一批次纸尿裤可以下架。”张先生目前已向工商部门投诉,工商部门承诺对纸尿裤进行鉴定后,在72内小时给予张先生答复。
受线上专供款困扰的还有市民宋先生。宋先生在线上某家电品牌旗舰店以999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台复古单开门电冰箱,可一个多月后,冰箱就出现制冷效果差、噪音大等问题。随后,宋先生预约了售后维修服务,维修人员上门后告知他此款冰箱不在联保范围内。网店客服人员则给出答复,该款冰箱属网络特供款,不在实体店销售,要想维修只能寄回去由厂家免费维修,但宋先生需承担来回运费。
分析:专供产品当心遇上劣质货
在线上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款产品令不少消费者以为自己“捡到了宝”,殊不知可能入了坑。近年来,品牌商家在线上推出专供款早已是业界心照不宣的事实,商家降低成本获利,消费者享受着低价特供带来的优惠,线上专供款在质疑声中,悄然占据网购“半边天”。
南方日报记者比较发现,线上专供款多打着品牌质量、工厂发货、专柜正品的旗号来吸引消费者,价格也便宜不少,在国内某高端女装品牌的线上旗舰店,一款线上特供款羊毛大衣为899元,但同品牌同样式的产品在实体店近5000元,对比成分表后可发现,线上特供款的羊毛含量比实体店的少了近30%。
业内人士认为,线上专供款的出现是商家为了避开实体店和电商两个销售渠道的左右手互搏,多数品牌推出“专供款”以平衡电商、折扣店和专柜的发展。此外,提供线上专供品更多是为了迎合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品牌通过“专供款”还可以灵活地进行库存准备,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经营。“网络专供款和实体店是商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做出的营销策略,部分产品只在设计、款式、功用上会有所区分,相当于两条产品线,质量都有品牌保证,不会相差太大,因此没注意过要另外说明。”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的专家称,由于线上专供款价格较低,其选材及质量上会与实体店产品有所差异,但并不代表线上专供款就是劣质货。消费者在网购时要货比三家,看清楚产品介绍中是否含有“专供”字样,如果对线上专供产品存在质疑,应与网店客服沟通,谨慎购买。“家电类线上专供产品因退换货较麻烦,消费者在选择时应格外留意,最好货比三家。”
后遗症2
价格保护政策享受不易
一位网名为“C姐”的消费者讲述了网购价格变动的“心跳”经历。她6月17日网购了两盏灯,当时显示6.17-6.18活动期间是特价168元/盏,还能用满299减50的优惠券,最后实付286元拿下了两盏灯。“原本我是要买三盏的,但满299减50优惠券一天只能用一次,想到明天就是6月18日,说不定会更优惠,而且页面提示活动也持续到6月18日,就没有买。”但让“C姐”惊讶的是,6月18日早上起来一看灯价已经涨到269元,关键是页面同样提示是6.17-6.18活动。“我赶紧向电商平台投诉,而客服表示价格会随时调整。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我当然不能接受,像是在欺诈消费者呀。”她表示。
除了保价政策不靠谱外,也有消费者发现电商大促中的报价有问题,最多的就是先提价再优惠。武汉的白先生一个月前在某电商平台上买了一台家用小冰箱,当时并不是促销季,价格为545元,在“6·18”大促中,他却发现该型号的冰箱价格上涨至595元,“上面还标明了是促销优惠价,很容易引导消费者立即抢购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财务损失。”白先生说。
分析:限制条件多让消费者“心累”
国内的主流电商平台,除了淘宝和天猫外,京东、当当、苏宁易购、国美在线均有相应的保价政策,具体的条款有所不同,但大体的流程一致,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的一定时间内,如果发现该商品出现降价,可以自行申请价格保护。但记者发现,网上对电商“价格保护”的吐槽不在少数,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消费者不了解价保措施的规则和限制导致产生误解,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电商领域,价格战已经成为常态,很多平台主动推出“价格保护”机制,也是为了让消费者放心大胆地在自家平台上选购,但由于价格变动频繁,售后处理时间人力成本高,实际体验中各种限制还是未免让消费者觉得“心累”。
记者在京东官网上发现,价保措施适用于京东自营商品,在一定保价期内,如商品出现降价情况,在价保规则范围内,将赠送消费者与差额部分等值的款项、或京券、京豆,京东商城对其价格保护的说明为:“京东的商品价格随市场价格的波动每日都会有价格变化,下单后订单中某种商品很可能出现降价行为,京东出于消费者利益考虑,推出价格保护服务。在订单商品妥投之前或者妥投后的一定天数内申请价格保护,申请成功,可按照提交申请时商城售价支付,或通过积分形式返还差价。”
在实际操作中,各大电商对于价格保护的申请时间都作了限制,通常是订单提交或完成后7-15天内,大型家电的价保期更长些,一般为30天,大部分平台都规定了秒杀、抢购、团购、会员价等价格不能享受价保,有赠品、海外购、生鲜类全球订单也不能作为价保依据,部分电商平台还规定了移动端和PC端也不能进行价格比较,经过一番筛选后,满足价保条件的商品寥寥无几,加之部分客服人员处理速度较慢,在审核期中就会错过价保日期。
后遗症3
山寨电商APP搭车行骗
下单后快递太慢是每次电商大促后消费者抱怨最多的问题,物流虽慢可总还是会拿到手里,有部分消费者买的商品却“凭空消失”了。电商大促期间,在北京工作的李女士偶然看到一个购物APP广告,看着不错,于是就用手机搜索下载。“安装好后,我通过这款APP买了两斤樱桃,平台说由于是团购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发货。下单时,我觉得特别便宜,本来要一百多元的樱桃团购下来才65元。然而,等了快一个月,我还没有收到货,于是通过APP申请退货,但怎么都找不到订单信息。”李女士说,后来咨询了用这款购物APP的朋友才知道,下载的是一款山寨APP。
分析:骗子搭车电商大促
在“6·18”期间,各类钓鱼网站、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假冒电商APP等也“趁势打劫”,给用户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根据国内手机安全软件360手机卫士对“6·18”前两周的数据分析显示,在“6·18”期间,骚扰电话识别拦截总量达1.25亿次,拦截手机端钓鱼网站达1.16亿次;拦截垃圾短信4.76亿次,除了传统的诈骗形式外,仿冒知名电商APP也成为最新的欺诈手法。
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6月(截至6月18日之前),冒充知名电商的APP940个,占过去6年总数的22.7%。仅在“6·18”狂欢节前两个星期,就发现了36个。其中,假冒淘宝的比例高达57%,位居2017年冒充知名电商APP占比的首位,成为诈骗者们最偏爱的华丽外衣。这可能是因为淘宝的受众基数大、人群覆盖范围广,诈骗行为成功的概率较大。而在京东的假冒类型中,利用白条和金融类产品行骗是主要的诈骗手段。
记者发现,检测出的假冒电商APP的恶意软件,其图标和应用介绍几乎与真实电商APP一模一样,购物界面也高仿真实购物网站,用户极容易误认下载,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简单模仿一个电商APP的标识图像,或使用这款APP的名字,从而利用原创APP的知名度;二是利用特殊软件全盘复制一个APP,将原来APP的自动广告提供商换成自己选择的广告商,这样一来就可以创造广告收入,而这些收入本来应该属于合法的APP开发商;三是假冒者抄袭应用之后,插入恶意软件,引发高额费用甚至虚假交易等。
“不法分子主要模仿一些电商或者一些网银的应用,采用和官方应用的名称,或者冠以‘升级’‘插件辅助’之名,图标也非常相似。普通用户很难一眼分辨出真假。”据360手机卫士安全专家葛健介绍,用户一旦安装这些山寨APP,它就会私自发送短信到用户指定的号码,窃取用户短信息内容,造成用户隐私泄露和资费消耗。此外,由于高仿电商APP,还会涉及账号登录、密码支付等功能,用户一旦登录,银行卡账号、支付密码等就可能被窃取,造成财产安全风险。葛健建议,消费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软件,要尽量避免下载一些所谓的插件、辅助软件,因为很多的恶意程序都用利用这些名称进行传播,消费者还应注意应用获取的权限是否符合它的功能,一些和本身功能无关的权限需注意。
- “全域式购物”成新趋势(2024-10-11)
- 酸奶能加热后再喝吗(2024-10-10)
- 你的“小电驴”将迎新升级(2024-10-10)
- 房屋“养老” 谁来买单(2024-09-03)
- 话费套餐“升易降难”是消费侵权(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