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消费信息

建立完善检测平台 加大处罚力度 强化APP整治更好保护用户权益

2021年03月16日 18:22 信息来源: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1/0316/c14739-32052453.html

3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官方网站督促今年以来第三批企业APP尽快整改,共涉及136款APP,所涉及企业名单也一起公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公告中强调,如果这些APP在3月17日前还无法完成整改落实,将会受到下架、罚款等处罚。

这再次给各家互联网企业敲响警钟,如果不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规范,受到处罚的力度会越来越大。

这些APP涉及的企业不乏行业巨头,如腾讯、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尚且如此,可见整个行业亟须整治。

查处力度在加大

实际上,自去年7月份以来,尤其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11月底举办的APP监管会议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企业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不断加大。该部先后两次召开专门会议,邀请许多行业巨头负责人、相关专家、消费者协会负责人,现场公布政策,协商检测、监管事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以及相关司局负责人,在会议上不仅点名批评一些企业的APP产品违规侵害消费者权益。包括腾讯、360、滴滴等负责人,还现场宣读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承诺书。

这被业内认为是国内APP严格监管的转折点。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整治行动,来限制APP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的还会被罚款。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必要的标准,处罚的力度不够大,许多企业似乎并不在意,甚至明知故犯,最后无非交点罚款完事。

“几万元、几十万元罚款对他们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需要采取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际上,进入2021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不断完善标准和规章制度,对至少220款整改不到位的APP做了下架处罚。这意味着,处罚更加严厉。

对拒不接受整治的坚决下架

APP一般都拥有软件著作权,因此APP近年来增长速度从软件著作权的数据变化中可见一斑。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近5年(2016~2020年)新增的非个体企业中有超过30万家企业拥有“软件著作权”,较过去5年(2011~2015年)相比,环比增长34%。

据了解,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正在从在线广告向基于大数据的定向推送、精准营销转变。因此,相关的企业违规成本较低,而违规侵害用户权益的情况则时有发生,同时灰黑产也在加速向违规收集使用,甚至更有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聚集的情况出现。

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公布的136款APP也多涉及这些问题,比如超范围收取个人信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欺骗误导用户下载APP等。有的企业一款APP甚至涉及五种违规行为,比如上海舫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款APP,竟然同时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违规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APP、应用分发平台上的APP信息明示不到位”这五种最常见的违规行为。

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就表示,目前市场上手机应用程序(APP)约300万款,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专项整治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对于不接受整治的APP坚决下架。

据肖亚庆介绍,2020年,工信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总体来讲效果比较明显。2021年,工信部将继续延续这样的整治,尤其是群众反映的重点领域,坚持“最小可用”的原则来处理APP的发展过程,对拒不接受整治的APP要坚决下架。同时,在监管方面,要提高技术装备的能力,首先要确保能够检测出信息保护的漏洞,以及对广告信息有效拦截。

加快检测能力建设

记者从采访中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委托下属单位,建立了专门的技术检测平台,用于检测APP的违规行为,而且这一平台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以应对一些企业的技术对抗等行为。据悉,检测平台2021年的年检测APP能力将达到180万个。

综合来看,目前有关APP用户权益保护的测评规范也在不断完善,17项标准也已经公布。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标准的基础上,不仅要加大对APP的监管力度,同时还将集中整治一些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麦克风权限滥用”“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读写相册”“过度索取通讯录”“隐藏个推关闭选项”等,而且将对涉及这些违规行为的APP依法依规予以约谈警告、下架处罚。

随着各项监管、检测措施的完善,对APP企业来说,违规搜集、使用消费者信息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工人日报 记者 孙喜保)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