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布局营养食用油概念 专家:只谈营养有误导嫌疑
食用油大打“营养牌”有制造噱头之嫌?
专家认为,是否健康营养,一要看摄入量二要看工艺及含量比例等
“营养食用油”这一概念近期引起央企关注和布局。日前南都记者了解到,中粮集团旗下品牌福临门发布新产品“营养家食用调和油”,并公布该产品配方比例与营养成分,这是国内首款配方比例与营养成分双公开的食用油产品。
业界认为,在食用油市场呈现饱和和稳步增长的态势下,新品油要抢占市场必须要做好“落地对接”,而营养界人士则指出,如果抛开控油这一大前提去谈食用油的营养,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中粮新品公布配方比例打“营养牌”
据悉,“口味饱满”及“营养成分丰富”是调和油一直以来的“卖点”,而在26日中粮福临门在北京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中,南都记者留意到,本次发布的“营养家食用调和油”大打“营养牌”。
据悉,该新品由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中粮油脂平台研发中心和中粮福临门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共同创新研发的“营养环”配方工艺研制而成,该公司还表示:“产品提升原料中维生素E、植物甾醇、谷维素和角鲨烯等营养元素保留率,锁存原生营养。”
资料显示,目前食用油市场主要分为单一食用油和调和油两大类,其中调和油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品油按照营养和风味,按一定比例调配制成,但是具体比例一直以来是各家粮油企业的“秘方”
据南都记者了解,本次中粮方面发布新品同时,还将食用油行业“最高机密”进行公开。对于新品公开配方,中粮福临门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荣表示,此举主要倡导营养升级、配方有数,“解决消费者不透明消费及‘油要换着吃’的困扰”。
“从产业端而言,公开配方是结合产业升级所做的举动,此举打破行业‘坚冰’和‘潜规则’;从消费端而言,他们也主动去迎合了消费者对油成品‘知情权’的需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中粮公开调和油配方实际上意在打通产业端到消费端整条产业链,从目前企业大方向来看符合其产业升级的概念,“有点与时俱进的味道”。
业界:新品“出路”要看落地
作为传统产业,中国的食用植物油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1月,全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完成累计产量5550.27万吨,而在食用植物油的可供应量和人均年占有量方面,我国居民人均年消费量由1996年的7.7公斤,上升到2016年的24.80公斤。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食用植物油市场庞大且消费稳增,但是在近期诸如花生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在价格上出现“疲软”,在消费者对食用油需求“多元化”和“升级”的前提下,产业端也开始匹配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升级,因此粮油企业普遍希望利用新产品抢占市场。
从食用油行业来看,除福临门外,金龙鱼、鲁花及胡姬花等都是市场上占据份额较大的品牌,而对于中粮新品而言,其前景又是如何?对此朱丹蓬分析,目前市面上各种主流粮油品牌在自身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而对于中粮这种特大级央企来说,其最大挑战是产品“落地”。
“从我个人看来,中粮在渠道方面与其他品牌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不过此次他们通过一个有差异化的新品来‘重新’定义市场是个好的信号,但是新品如何捆绑渠道,尤其在消费者端的产品教育方面如何落地,对于中粮而言是需要考量的问题。”
“营养油”噱头大于实际?
除公开配方外,南都记者还留意到“营养”也是中粮新品的营销点,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下文简称DRIs)中强调人体需要合理摄入亚麻酸和亚油酸,而“营养家调和油符合最新DRIs指导原则”。
不过据南都记者了解,标榜符合“健康”“营养”的食用油在市面上比比皆是,包括公众熟知的“橄榄油”、“大豆油”乃至“新压制法花生油”及“调和油”等,都在营销过程中贴上上述“标签”。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某些标榜‘健康’的油,多成分的调和油或部分营养油看起来原材料很高端,可能会形成‘更营养’的概念,但是从科学角度来看,食用油的健康与否,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合理摄入量之上,其次还需要临床营养学的研究依据。”
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理事长张咏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合理摄入的基础上,食用油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是其工艺(萃取比传统煎炸要好),其次在于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等比例,如果单滴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较高,饱和脂肪酸少且不含反式脂肪酸,这种油才能称为健康油,“就我看来,如果抛开控制油摄入而谈油营养,这种宣传是有误导嫌疑”。
根据《中国营养膳食指南(2016版)》提出,居民应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其中在烹调方面,该指南指出居民每天烹调油应控制在25至30g左右。
食用油大打“营养牌”有制造噱头之嫌?
专家认为,是否健康营养,一要看摄入量二要看工艺及含量比例等
“营养食用油”这一概念近期引起央企关注和布局。日前南都记者了解到,中粮集团旗下品牌福临门发布新产品“营养家食用调和油”,并公布该产品配方比例与营养成分,这是国内首款配方比例与营养成分双公开的食用油产品。
业界认为,在食用油市场呈现饱和和稳步增长的态势下,新品油要抢占市场必须要做好“落地对接”,而营养界人士则指出,如果抛开控油这一大前提去谈食用油的营养,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中粮新品公布配方比例打“营养牌”
据悉,“口味饱满”及“营养成分丰富”是调和油一直以来的“卖点”,而在26日中粮福临门在北京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中,南都记者留意到,本次发布的“营养家食用调和油”大打“营养牌”。
据悉,该新品由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中粮油脂平台研发中心和中粮福临门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共同创新研发的“营养环”配方工艺研制而成,该公司还表示:“产品提升原料中维生素E、植物甾醇、谷维素和角鲨烯等营养元素保留率,锁存原生营养。”
资料显示,目前食用油市场主要分为单一食用油和调和油两大类,其中调和油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品油按照营养和风味,按一定比例调配制成,但是具体比例一直以来是各家粮油企业的“秘方”
据南都记者了解,本次中粮方面发布新品同时,还将食用油行业“最高机密”进行公开。对于新品公开配方,中粮福临门食品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荣表示,此举主要倡导营养升级、配方有数,“解决消费者不透明消费及‘油要换着吃’的困扰”。
“从产业端而言,公开配方是结合产业升级所做的举动,此举打破行业‘坚冰’和‘潜规则’;从消费端而言,他们也主动去迎合了消费者对油成品‘知情权’的需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中粮公开调和油配方实际上意在打通产业端到消费端整条产业链,从目前企业大方向来看符合其产业升级的概念,“有点与时俱进的味道”。
业界:新品“出路”要看落地
作为传统产业,中国的食用植物油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1月,全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完成累计产量5550.27万吨,而在食用植物油的可供应量和人均年占有量方面,我国居民人均年消费量由1996年的7.7公斤,上升到2016年的24.80公斤。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食用植物油市场庞大且消费稳增,但是在近期诸如花生油、菜籽油及调和油等在价格上出现“疲软”,在消费者对食用油需求“多元化”和“升级”的前提下,产业端也开始匹配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升级,因此粮油企业普遍希望利用新产品抢占市场。
从食用油行业来看,除福临门外,金龙鱼、鲁花及胡姬花等都是市场上占据份额较大的品牌,而对于中粮新品而言,其前景又是如何?对此朱丹蓬分析,目前市面上各种主流粮油品牌在自身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而对于中粮这种特大级央企来说,其最大挑战是产品“落地”。
“从我个人看来,中粮在渠道方面与其他品牌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不过此次他们通过一个有差异化的新品来‘重新’定义市场是个好的信号,但是新品如何捆绑渠道,尤其在消费者端的产品教育方面如何落地,对于中粮而言是需要考量的问题。”
“营养油”噱头大于实际?
除公开配方外,南都记者还留意到“营养”也是中粮新品的营销点,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下文简称DRIs)中强调人体需要合理摄入亚麻酸和亚油酸,而“营养家调和油符合最新DRIs指导原则”。
不过据南都记者了解,标榜符合“健康”“营养”的食用油在市面上比比皆是,包括公众熟知的“橄榄油”、“大豆油”乃至“新压制法花生油”及“调和油”等,都在营销过程中贴上上述“标签”。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某些标榜‘健康’的油,多成分的调和油或部分营养油看起来原材料很高端,可能会形成‘更营养’的概念,但是从科学角度来看,食用油的健康与否,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合理摄入量之上,其次还需要临床营养学的研究依据。”
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理事长张咏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合理摄入的基础上,食用油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是其工艺(萃取比传统煎炸要好),其次在于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等比例,如果单滴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较高,饱和脂肪酸少且不含反式脂肪酸,这种油才能称为健康油,“就我看来,如果抛开控制油摄入而谈油营养,这种宣传是有误导嫌疑”。
根据《中国营养膳食指南(2016版)》提出,居民应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其中在烹调方面,该指南指出居民每天烹调油应控制在25至30g左右。
- 酱香型白酒新国标明年6月实施 消费者选择更多元(2024-08-06)
- 如何选购密封袋,21款密封袋测评结果来了(2024-06-20)
- 网络微短剧告别“野蛮生长”(2024-06-17)
- 是真划算还是新噱头(2024-06-17)
- 冰淇淋、雪糕、冰棍究竟有啥区别(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