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要注重用数据说话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其中,大数据无疑是值得信赖和期待的新技术新方法。
好的方法是调查研究成功的一半。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由此可见,调查研究要如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应把大数据这个科学管用的调研新动能贯穿到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
用数据说话是我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他最早的一篇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里面就准确记载了农户家庭详尽的收支记录,包括食粮、猪油、灯油等在内的支出情况和田收、喂猪、工食剩余等在内的收入情况,然后通过计算得出“这户佃农在收支相抵的情况下,还要亏空19.6455元”的结论。这些鲜活、真实的数据原汁原味地记录了百年前佃农“比牛还苦”的悲惨命运,从而找到了“许多佃农被挤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邓小平同志也曾深刻指出,“我们所谓总结和集中,并不是群众意见的简单堆积,这里必须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也将互联网和大数据作为调查研究的“必选项”,强调要“搞好基础数据测算,善于解剖麻雀”“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都意味着,调查研究绝不能仅凭感性认识、停在表面,而要树立数据思维,善于用数据说话,通过海量的数据汇聚、比对和分析,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准确挖掘出问题根原。可见,学会大数据、善用大数据,理应成为领导干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树立数据思维,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调查研究要善于让沉默的数据“开口说话”。首先,要深刻理解大数据与调查研究“联姻结对”已成必然趋势。“脚不够长,要借助顺风耳”,仅靠传统的文山会海、材料报送已不能满足调查研究的实际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把大数据打造成为调查研究的智慧“大脑”。此外,树立正确的大数据观,领导干部逐渐成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行家里手。
筑牢数据基座,做到摸清底数。调查研究不是“赏花观景”“蜻蜓点水”,而是要全面、精准收集一手的信息资料。一方面,善于走互联网路线,经常俯下身子到互联网“打卡”。我国网民规模高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也超过75.6%,互联网已成为“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的“前沿阵地”。克服本领恐慌,读懂互联网,走近互联网,让这个最大变量变成调查研究用之不竭的数据宝藏;另一方面,抓住大数据“大”这个牛鼻子。多层面、多渠道、多角度调查了解情况,通过来源广泛的海量数据,全面摸清问题底数。
激活数据动能,做到施策循数。调查研究最终目的在于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补齐工作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奏响“第三次浪潮”华彩乐章的大数据,给提升调查研究成效、做好科学决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蓬勃动能。一是通过大数据给问题“画像”,找到问题曲直原委,弄清事情来龙去脉,抓准问题的痛点难点堵点。这既有利于走出“盲人骑瞎马”“拍脑袋决策”困境,也有助于找准病根、因症施策。二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大数据开展趋势预判、进展跟踪、分析解剖,实现全景式呈现、扁平化指挥、科学化决策,助力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实际效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 翟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其中,大数据无疑是值得信赖和期待的新技术新方法。
好的方法是调查研究成功的一半。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由此可见,调查研究要如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应把大数据这个科学管用的调研新动能贯穿到整个调查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
用数据说话是我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他最早的一篇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里面就准确记载了农户家庭详尽的收支记录,包括食粮、猪油、灯油等在内的支出情况和田收、喂猪、工食剩余等在内的收入情况,然后通过计算得出“这户佃农在收支相抵的情况下,还要亏空19.6455元”的结论。这些鲜活、真实的数据原汁原味地记录了百年前佃农“比牛还苦”的悲惨命运,从而找到了“许多佃农被挤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邓小平同志也曾深刻指出,“我们所谓总结和集中,并不是群众意见的简单堆积,这里必须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也将互联网和大数据作为调查研究的“必选项”,强调要“搞好基础数据测算,善于解剖麻雀”“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都意味着,调查研究绝不能仅凭感性认识、停在表面,而要树立数据思维,善于用数据说话,通过海量的数据汇聚、比对和分析,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准确挖掘出问题根原。可见,学会大数据、善用大数据,理应成为领导干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树立数据思维,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调查研究要善于让沉默的数据“开口说话”。首先,要深刻理解大数据与调查研究“联姻结对”已成必然趋势。“脚不够长,要借助顺风耳”,仅靠传统的文山会海、材料报送已不能满足调查研究的实际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把大数据打造成为调查研究的智慧“大脑”。此外,树立正确的大数据观,领导干部逐渐成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行家里手。
筑牢数据基座,做到摸清底数。调查研究不是“赏花观景”“蜻蜓点水”,而是要全面、精准收集一手的信息资料。一方面,善于走互联网路线,经常俯下身子到互联网“打卡”。我国网民规模高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也超过75.6%,互联网已成为“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的“前沿阵地”。克服本领恐慌,读懂互联网,走近互联网,让这个最大变量变成调查研究用之不竭的数据宝藏;另一方面,抓住大数据“大”这个牛鼻子。多层面、多渠道、多角度调查了解情况,通过来源广泛的海量数据,全面摸清问题底数。
激活数据动能,做到施策循数。调查研究最终目的在于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补齐工作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奏响“第三次浪潮”华彩乐章的大数据,给提升调查研究成效、做好科学决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蓬勃动能。一是通过大数据给问题“画像”,找到问题曲直原委,弄清事情来龙去脉,抓准问题的痛点难点堵点。这既有利于走出“盲人骑瞎马”“拍脑袋决策”困境,也有助于找准病根、因症施策。二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大数据开展趋势预判、进展跟踪、分析解剖,实现全景式呈现、扁平化指挥、科学化决策,助力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实际效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 翟云)
- 就业重磅文件!中央层面首次出台“二十四条”(2024-09-26)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2024-09-26)
-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 | 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需要把握哪些重点(2024-09-26)
- 规模领先 领域多元 合作共赢——多部门解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态势(2024-09-26)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就《关于做好续贷工作 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