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发布会(水利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6月18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水利部副部长陈敏、总规划师吴文庆、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继续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水利部副部长陈敏先生,请他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先生,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先生,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先生。
下面,首先请陈敏先生作介绍。
水利部副部长 陈敏:
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中国式现代化,也包括水利现代化。水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谋划了国家水网宏伟蓝图。水利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坚定不移深化水利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有效保障了我国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这些改革也始终贯穿于我们所开展的工作中。
图为水利部副部长陈敏。(徐想 摄)
坚持人民至上,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1%降至0.24%。近三年,成功抵御黄河中下游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珠江流域北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等历史罕见洪水灾害,守护河湖安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
坚持节水优先,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1.7%、55.1%;特别是作为最大用水户的农业用水效率持续提升,全国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下降至350立方米以下,比十年前降低了近13%,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坚持空间均衡,推动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推进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统筹区域水网和省、市、县级水网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年来,全国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3倍,新增耕地灌溉面积约8700万亩,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坚持系统治理,更高标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全线水流贯通,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在断流26年后实现全年全线有水,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十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万平方公里,越来越多的河湖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坚持两手发力,一体推进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颁布实施,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落地见效。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深化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价、水利投融资等改革,浙江安吉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功签约,福建长汀实现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四川和宁夏间实现首单跨省域用水权交易,财政资金、政府债券、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格局初步形成,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已连续两年迈上万亿元台阶。
我国治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是经过实践成功检验、取得巨大成效的治水之道,是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治水之道,是饱含中国哲学、中国智慧的治水之道,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治水之道,是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意义的治水之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中英文版公开发行,引发热烈反响,为应对全球水安全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新时代新征程,水利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奋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我就介绍这些。下面,我们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寿小丽:
谢谢陈敏副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一年多了。请问,国家水网目前建设进展如何?给老百姓生活又带来了哪些变化?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大家非常关注,请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同志回答。
水利部总规划师 吴文庆:
谢谢您对国家水网建设的关注。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水利部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图为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徐想 摄)
首先,加快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突破729亿立方米,成为沿线44座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达到1.76亿人,比如,北京市城区超过75%的人口喝的都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引江水,天津城区几乎是百分之百。同时,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开工建设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深化西线工程和东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构建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中线水源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其次,加快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2022年以来,引江济淮、引汉济渭、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开工建设了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吉林水网骨干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同时,开工了黑龙江林海、重庆向阳、云南桃源、广西长塘、贵州花滩子等26项大型水网调蓄结点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将为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全面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促进人口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优化调整。
第三,统筹推进省、市、县级水网规划建设。目前,全部省级水网建设规划都已批复实施,72%的市级、40%县级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水利部启动了省、市、县水网先导区建设,积极总结地方典型经验,以水网先导区带动各层级水网建设。同时,推动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加强水网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数字孪生水网,加快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国家水网体系,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近年来,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更趋极端化,水旱灾害防御压力较大。请问,水利部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陈敏: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增强,水利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具体说,就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为此,水利部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
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方面,积极推进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建设,实施了长江流域姚家平、黄河流域东庄、珠江流域大藤峡等控制性水库,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太湖吴淞江治理,以及国家蓄滞洪区等一批骨干防洪工程,大规模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十年来,新增库容1632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约6万公里。特别是近两年来,大力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干流重要堤防的达标建设,太湖环湖大堤已全线达标,今年辽河干堤也将全线达标。
在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方面,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和提高预报精准度相统一。率先以流域为单元在永定河官厅山峡区间建成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全国各类水文测站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目前的12万多处,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区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水文检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南、北方主要河流的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和70%以上。
在防御工作体系方面,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也就是我们说的“四不一确保”目标,贯通雨情汛情险情灾害“四情”防御,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依法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滚动更新各类防御预案方案,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有效应对了多次大洪水和严重干旱。今年,珠江流域的北江特大洪水量级大、发生早,通过水情有效预测预报和防洪工程科学调度,极大缓解了北江严峻防洪形势,确保了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保护对象防洪安全。
下一步,水利部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谢谢。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河湖生态环境在改善,大家亲水乐水有更多好去处,水利部在改善河湖生态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从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于琪洋同志回答。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 于琪洋:
感谢您的提问,河湖生态环境备受大家关注,因为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老百姓的民生福祉紧紧相连。水利部高度重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持续深化建构河流伦理,坚持把河流视作生命体,着力调整人与河流关系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大力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使我国的江河湖泊面貌实现了很大改善。
图为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徐想 摄)
我们深入开展母亲河的复苏行动。大家知道,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母亲河,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包括受我国自然禀赋的影响,许多地区的河流出现了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修复、保护河湖生态环境。首先从各地母亲河做起,全国层面选择88条(个)母亲河(湖)开展修复工作,包括79条河流、9个湖泊。针对每一条河流的情况、每一个湖泊的问题,通过“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的方式进行保护修复,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实施生态补水,优化水资源调度,采取综合治理等。比如,2018年开始,连续实施华北地区的生态补水行动,2022年开始,连续实施京杭大运河补水行动。通过这些行动,增加河流的有水长度,以及河流和湖泊的有水面积,应该说取得了积极效果。现在,这88条(个)母亲河(湖)中,已有56条河流实现了一次或多次全线贯通,其他河流复苏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9个湖泊的生态水位保障率达到100%,或完成生态补水目标。刚才陈部长在介绍中提到,我们断流26年的北京母亲河永定河连续四年全线复流,断流100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实现了全线贯通,取得了积极效果。
第二方面措施,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生态流量是衡量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流量管理,从2020年开始先后组织制定了171条跨省重要河流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的确定、546条省内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并落实了监管措施和保障措施。目前,全国跨省重要江河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全面建立,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据监测现在河流生态流量目标保障率稳定达到90%以上,河湖生态用水得到了比较好的保障。还有一些重要河湖,像黄河已经实现了24年连续不断流,黑河的尾闾东居延海已经实现了19年连续不干涸,这非常不容易。
第三方面措施,我们持续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动态管控。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水利部会同有关部委持续开展整治行动,比如对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受水区实施地下水压采,利用南水北调的水减少地下水开采,对华北地区连续实施两期地下水超采治理行动,针对三江平原、黄淮平原等10个重点区域开展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主要采取节水控水措施减少对地下水的使用,采取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的开采,以及优化水资源配置调度等一系列措施,治理成效非常明显。比如,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2023年同2020年相比,地下水水位有比较好的回升,浅层地下水平均回升2.71米,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回升6.42米。
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加大河湖保护修复力度,扎实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提高河湖生态流量的保障程度,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请问,全面推行河湖长制7年来,水利部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进展?7年来江河湖泊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谢谢您对河湖长制工作的关注。河湖长制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这项制度实施7年来,水利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建立责任体系方面。党政领导负责制是河湖长制的核心,全国31个省份均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总河长,省市县乡村共设立5级河湖长120余万名,实现了每条河流都有人管理,并建立了河湖长动态调整和责任递补机制,保障了河长责任不断档。
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7个流域,全面建立了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充分发挥“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等机制作用,强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解决水行政执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推进保护治理方面。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重拳整治河湖乱象。清理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突出问题24万多个,拆除违建1.46亿平方米,清理垃圾9800余万吨,打击非法采砂船1.8万余艘。开展一系列河湖保护专项行动,比如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腾退长江岸线162公里,复绿1225万平方米;丹江口“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中,恢复防洪库容1448万立方米,拆除网箱2.44万平方米。
在打造幸福河湖方面。幸福河湖,是指能够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安澜通畅、清洁健康、生态宜居、和谐富足、造福人民的现代化江河湖泊。目前,累计完成9800多个河湖健康评价,建立起河湖健康档案。会同财政部支持地方62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带动各地打造幸福河湖3200多条,群众身边的河湖更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比较关心的是农村供水方面的问题。农村供水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水利部在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能否具体讲一讲?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陈明忠司长回答。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 陈明忠:
农村供水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几年,水利部持续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出台了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门把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路径和下一步举措明确提了出来。路径就是要推行“3+1”标准化建设管理模式。“3”就是在工程建设方面,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因地制宜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规范化建设和改造;“1”就是突出工程管理,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县域统管。今年5月份,水利部专门在宁夏固原召开了现场会,部署各地开展这项工作。
图为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徐想 摄)
首先,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明确提出依托现有的大水源和一些接入的大管网,在大型引调水工程沿线和大中型水库周边地区,尤其是城市的近郊区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做到能联网的尽联网、能扩网的尽扩网、能并网的尽量并网。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比如,上海已全部实现一体化,江苏也实现城乡一体化,曾经“苦甲天下”的宁夏固原,这个缺水又相对比较贫困的地区,现在也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其次,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对城市管网难以延伸覆盖到的地区,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大力发展集中供水规模化。“建大”就是建设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并中”就是鼓励集中供水工程联网、并网、联调联供;“减小”就是压减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人口集聚的乡镇,尽可能规划建设千吨万人的大供水工程,以此为中心辐射分散用水户,最大限度扩大规模化供水范围。实在没有办法的,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对确实纳入不到一体化的、偏远的、不能规模化的,我们就因地制宜推进规范化建设,不落一户、不落一人。我部发布了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的标准规范,这些小工程也有一套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模式,要求按照这个进行规范化改造。比如,浙江省提出对8828处农村供水单村水站实施改造提升行动,浙江山区较多,住得比较分散,他们对8828处单村水站进行规范化改造,推动实现农村供水保障“一村不落、一人不少”,初步实现了城乡同质饮水。
最后,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以县域为单元,优选专业化机构,建立完善农村供水专业化管护平台,推进供水县域内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实现专业化管护全覆盖。通过这几年的大力推进,效果很明显。截至目前,今年已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728亿元,完工农村供水工程3500多处,提升1751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比十年前自来水普及率提升10个百分点,新增1亿多农民喝上自来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3+1”模式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水平。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近两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连续超过1万亿。请问今年水利投资情况如何?在保持水利投资规模、筹措水利建设资金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非常好,社会非常关注,请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回答这个问题。
吴文庆:
谢谢你对水利建设的关心。近两年水利投资持续发力,2023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1996亿元,在2022年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基础上,再创历史最高纪录。今年以来,全国水利系统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5月,水利建设投资和实施项目均超去年同期水平。
从落实投资看。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9246亿元,同比增加2743亿元,增幅42%。26个省份落实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河北、浙江、广东、四川、湖北、北京、安徽、河南等8省(直辖市)超过400亿元,有力保障了大规模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从完成投资看。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213亿元,同比增加170亿元,增幅4.2%。其中,广东、河北完成投资超过300亿元,浙江、山东、福建、四川、安徽等16个省份完成投资超过了100亿元。增发国债水利项目资金已完成1476亿元。水利项目施工吸纳就业129.5万人、同比增长7.2%;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103.8万人、同比增长16%,有效发挥了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作用。
从实施项目看。全国实施水利项目3.4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5%。特别是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水利项目新开工1340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2%。
今年水利建设任务繁重,投资需求大,下一步,水利部将指导地方水利部门和项目法人,坚持“两手发力”,在用好增发国债资金的同时,继续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社会资本投入,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进一步夯实水安全保障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作出水利贡献。
澎湃新闻记者:
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战场。请问,水利部在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方面有哪些进展?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陈明忠司长回答。
陈明忠: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和关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说的,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战场。水利部高度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持续推进,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的水利根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持续完善灌排体系,有效增加灌溉面积。我们连续二三十年持续推进灌区建设和改造,“十四五”期间,安排中央资金达2000亿元,对2500多处大中型灌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不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较十年前增加了8700多万亩,相当于8个都江堰灌区,总体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这些灌溉面积上生产了我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第二个方面,大力推动农业节水灌溉,不断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2%,也是节水潜力所在。水利部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地,强化取水许可,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大力推动灌区节水改造。推动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到2023年底,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6,年节水能力比10年前提高约300亿立方米。
第三个方面,改革和科技双轮驱动,提升管理效能。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牛鼻子,创新灌区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我们几个部门联合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前全国改革面积达9亿多亩。水利部在改革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特别是通过改革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去年启动了21个试点,今年启动了第二批试点,对不同类型的灌区,比如有的是地面灌溉、有的是高扬程的抽黄灌溉,有的是地下水灌溉,有的是种粮食作物、有的种经济作物,对不同类型的灌区提出不同的政策供给体系,通过两手发力来落实资金,除了中央资金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一些债券、银行信贷来投资,用于灌区现代化建设。这21个试点,去年吸纳了72亿元的资金投入,其中金融和社会资本占80%,有了这个资金后,灌区就按照现代化建设标准来推进。同时,我们选择49个灌区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通过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灌溉更加精准、高效,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今年春灌供水周期明显缩短,灌溉效率总体提升10%以上。
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谋划,建设改造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水利部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请问目前进展如何?这项工作有怎样的作用?谢谢。
陈敏:
正如您所说,水利部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我们将其作为水利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术和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将江河湖泊、水利工程实时映射到数字世界,精准预报,超前预警,快速预演,制定预案,为防洪、水资源管理等水利工作提供智慧“大脑”。近三年来,从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和数字孪生工程三个层面,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
在数字孪生流域方面,加快构建水利部和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数字孪生平台,支撑流域防洪调度管理。比如,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综合利用气象、水文、水动力等模型,对流域产汇流、洪水演进过程进行超前推演,精准预报永定河等洪水过程,提前3天做好东淀等蓄滞洪区启用准备。
在数字孪生水网方面,建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和7个省级水网监控调度平台,提升了水资源调配能力。比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电子围栏、远程控制系统,实时掌握全线1300多公里渠道情况,精准调控沿线60多个水闸,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再如,数字孪生浙东引水实现未来15天区域水资源态势动态研判,有效保障杭州亚运会清洁水环境、优美水生态。
在数字孪生工程方面,建成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数字孪生系统,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比如,数字孪生三峡工程,推进实体工程与数字孪生工程同步交互映像,有效提升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更好发挥综合效益。刚才明忠司长讲到数字孪生灌区,这也是数字孪生工程领域应用的一个实际成效。
谢谢。
寿小丽:
还有两位记者举手,最后两个问题。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邀请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请问,在水土保持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陈明忠司长回答。
陈明忠: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心。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年多时间来,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意见要求,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刚才记者关注到了,主要表现有两组数据,一个是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2.76万平方公里,另一个是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56%。在涵养水源、减少泥沙淤积、减轻面源污染,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方面。我们把水土保持率工作目标量化分解到县,建立了全国、省、市、县四级目标体系。流域管理机构建立了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机制。27个省份建立了水土保持联席会议机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加快构建形成。
在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方面。修订出台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印发了水土保持空间管控、信用评价、农林开发活动水土流失防治导则等有关标准。推动构建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1.5万个,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项目1.33万个,立案查处1345个。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
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方面。以大江大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等区域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治理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面积3.2万平方公里,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505条,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增加了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在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方面。全国、流域和省级上下协同、相互配套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健全完善。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也实现了新突破。刚才陈敏副部长也介绍了,福建长汀水土保持项目碳汇成功交易,浙江安吉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功签约,碳汇标准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水土保持学科建设、监测与信息化、标准体系工作进一步夯实。
下一步,水利部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保护“控增量”、综合治理“减存量”、强化管理“提质量”,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支撑。
谢谢。
寿小丽:
最后一个提问。
央广网记者:
今年5月1日,我国首部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正式施行。请问,水利部在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于琪洋司长回答。
于琪洋: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国家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所以说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约用水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管好用好水资源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首先是坚持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对区域用水实行总量控制,我们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明确到“十四五”期末全国的用水总量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实施用水强度控制,对不同行业制定了用水定额标准,目前确立了覆盖80%以上用水量的国家用水定额标准体系。
其次是严格取用水管理。我国对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取水实行取水许可管理。为了科学、便民、高效,我们全面推行了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管理,目前为止已经发放了63万套取水许可电子证照。也就是说,任何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合法合规的取水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信息。为加强取用水管理,从2020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开展了取用水管理的专项整治行动,摸清了全国各类取水口的情况,并解决了一系列的违规取水问题。同时,加快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目前为止全国规模以上取水在线计量率达到88%。
再就是强化节水措施落实。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各部门形成节水合力,持续推动重点领域的节水,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目前,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0%以内,非常规水的年利用量达到212.3亿立方米。
下一步,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贯彻节约用水条例,加快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完善水资源监测计量体系,强化取用水监督管理,加快推动节水措施落实,鼓励和支持节水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支撑高质量发展。
谢谢。
寿小丽:
谢谢陈敏副部长,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6月18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水利部副部长陈敏、总规划师吴文庆、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继续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水利部副部长陈敏先生,请他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先生,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先生,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先生。
下面,首先请陈敏先生作介绍。
水利部副部长 陈敏:
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中国式现代化,也包括水利现代化。水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重要带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谋划了国家水网宏伟蓝图。水利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坚定不移深化水利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有效保障了我国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这些改革也始终贯穿于我们所开展的工作中。
图为水利部副部长陈敏。(徐想 摄)
坚持人民至上,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1%降至0.24%。近三年,成功抵御黄河中下游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珠江流域北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等历史罕见洪水灾害,守护河湖安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
坚持节水优先,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1.7%、55.1%;特别是作为最大用水户的农业用水效率持续提升,全国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下降至350立方米以下,比十年前降低了近13%,在农业用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坚持空间均衡,推动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推进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统筹区域水网和省、市、县级水网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年来,全国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3倍,新增耕地灌溉面积约8700万亩,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
坚持系统治理,更高标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全线水流贯通,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在断流26年后实现全年全线有水,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十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万平方公里,越来越多的河湖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坚持两手发力,一体推进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颁布实施,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落地见效。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深化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价、水利投融资等改革,浙江安吉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功签约,福建长汀实现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四川和宁夏间实现首单跨省域用水权交易,财政资金、政府债券、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格局初步形成,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已连续两年迈上万亿元台阶。
我国治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是经过实践成功检验、取得巨大成效的治水之道,是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治水之道,是饱含中国哲学、中国智慧的治水之道,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治水之道,是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意义的治水之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中英文版公开发行,引发热烈反响,为应对全球水安全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新时代新征程,水利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奋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我就介绍这些。下面,我们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寿小丽:
谢谢陈敏副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一年多了。请问,国家水网目前建设进展如何?给老百姓生活又带来了哪些变化?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大家非常关注,请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同志回答。
水利部总规划师 吴文庆:
谢谢您对国家水网建设的关注。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水利部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图为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徐想 摄)
首先,加快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突破729亿立方米,成为沿线44座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达到1.76亿人,比如,北京市城区超过75%的人口喝的都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引江水,天津城区几乎是百分之百。同时,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开工建设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深化西线工程和东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构建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中线水源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其次,加快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2022年以来,引江济淮、引汉济渭、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通水,开工建设了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吉林水网骨干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同时,开工了黑龙江林海、重庆向阳、云南桃源、广西长塘、贵州花滩子等26项大型水网调蓄结点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将为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全面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促进人口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优化调整。
第三,统筹推进省、市、县级水网规划建设。目前,全部省级水网建设规划都已批复实施,72%的市级、40%县级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水利部启动了省、市、县水网先导区建设,积极总结地方典型经验,以水网先导区带动各层级水网建设。同时,推动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加强水网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数字孪生水网,加快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国家水网体系,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近年来,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更趋极端化,水旱灾害防御压力较大。请问,水利部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陈敏: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增强,水利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具体说,就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为此,水利部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
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方面,积极推进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建设,实施了长江流域姚家平、黄河流域东庄、珠江流域大藤峡等控制性水库,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太湖吴淞江治理,以及国家蓄滞洪区等一批骨干防洪工程,大规模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十年来,新增库容1632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约6万公里。特别是近两年来,大力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干流重要堤防的达标建设,太湖环湖大堤已全线达标,今年辽河干堤也将全线达标。
在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方面,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和提高预报精准度相统一。率先以流域为单元在永定河官厅山峡区间建成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全国各类水文测站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目前的12万多处,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区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水文检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南、北方主要河流的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和70%以上。
在防御工作体系方面,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也就是我们说的“四不一确保”目标,贯通雨情汛情险情灾害“四情”防御,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依法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滚动更新各类防御预案方案,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有效应对了多次大洪水和严重干旱。今年,珠江流域的北江特大洪水量级大、发生早,通过水情有效预测预报和防洪工程科学调度,极大缓解了北江严峻防洪形势,确保了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保护对象防洪安全。
下一步,水利部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牢牢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谢谢。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河湖生态环境在改善,大家亲水乐水有更多好去处,水利部在改善河湖生态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从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于琪洋同志回答。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 于琪洋:
感谢您的提问,河湖生态环境备受大家关注,因为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老百姓的民生福祉紧紧相连。水利部高度重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持续深化建构河流伦理,坚持把河流视作生命体,着力调整人与河流关系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大力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使我国的江河湖泊面貌实现了很大改善。
图为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徐想 摄)
我们深入开展母亲河的复苏行动。大家知道,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母亲河,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包括受我国自然禀赋的影响,许多地区的河流出现了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干涸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修复、保护河湖生态环境。首先从各地母亲河做起,全国层面选择88条(个)母亲河(湖)开展修复工作,包括79条河流、9个湖泊。针对每一条河流的情况、每一个湖泊的问题,通过“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的方式进行保护修复,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实施生态补水,优化水资源调度,采取综合治理等。比如,2018年开始,连续实施华北地区的生态补水行动,2022年开始,连续实施京杭大运河补水行动。通过这些行动,增加河流的有水长度,以及河流和湖泊的有水面积,应该说取得了积极效果。现在,这88条(个)母亲河(湖)中,已有56条河流实现了一次或多次全线贯通,其他河流复苏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9个湖泊的生态水位保障率达到100%,或完成生态补水目标。刚才陈部长在介绍中提到,我们断流26年的北京母亲河永定河连续四年全线复流,断流100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实现了全线贯通,取得了积极效果。
第二方面措施,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生态流量是衡量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流量管理,从2020年开始先后组织制定了171条跨省重要河流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的确定、546条省内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并落实了监管措施和保障措施。目前,全国跨省重要江河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全面建立,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据监测现在河流生态流量目标保障率稳定达到90%以上,河湖生态用水得到了比较好的保障。还有一些重要河湖,像黄河已经实现了24年连续不断流,黑河的尾闾东居延海已经实现了19年连续不干涸,这非常不容易。
第三方面措施,我们持续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动态管控。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水利部会同有关部委持续开展整治行动,比如对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受水区实施地下水压采,利用南水北调的水减少地下水开采,对华北地区连续实施两期地下水超采治理行动,针对三江平原、黄淮平原等10个重点区域开展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主要采取节水控水措施减少对地下水的使用,采取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的开采,以及优化水资源配置调度等一系列措施,治理成效非常明显。比如,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2023年同2020年相比,地下水水位有比较好的回升,浅层地下水平均回升2.71米,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回升6.42米。
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加大河湖保护修复力度,扎实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提高河湖生态流量的保障程度,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请问,全面推行河湖长制7年来,水利部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进展?7年来江河湖泊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谢谢您对河湖长制工作的关注。河湖长制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这项制度实施7年来,水利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建立责任体系方面。党政领导负责制是河湖长制的核心,全国31个省份均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总河长,省市县乡村共设立5级河湖长120余万名,实现了每条河流都有人管理,并建立了河湖长动态调整和责任递补机制,保障了河长责任不断档。
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7个流域,全面建立了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充分发挥“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等机制作用,强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解决水行政执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推进保护治理方面。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制度优势,重拳整治河湖乱象。清理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突出问题24万多个,拆除违建1.46亿平方米,清理垃圾9800余万吨,打击非法采砂船1.8万余艘。开展一系列河湖保护专项行动,比如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腾退长江岸线162公里,复绿1225万平方米;丹江口“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中,恢复防洪库容1448万立方米,拆除网箱2.44万平方米。
在打造幸福河湖方面。幸福河湖,是指能够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安澜通畅、清洁健康、生态宜居、和谐富足、造福人民的现代化江河湖泊。目前,累计完成9800多个河湖健康评价,建立起河湖健康档案。会同财政部支持地方62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带动各地打造幸福河湖3200多条,群众身边的河湖更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比较关心的是农村供水方面的问题。农村供水与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水利部在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能否具体讲一讲?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陈明忠司长回答。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 陈明忠:
农村供水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几年,水利部持续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出台了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门把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路径和下一步举措明确提了出来。路径就是要推行“3+1”标准化建设管理模式。“3”就是在工程建设方面,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因地制宜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规范化建设和改造;“1”就是突出工程管理,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县域统管。今年5月份,水利部专门在宁夏固原召开了现场会,部署各地开展这项工作。
图为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徐想 摄)
首先,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明确提出依托现有的大水源和一些接入的大管网,在大型引调水工程沿线和大中型水库周边地区,尤其是城市的近郊区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做到能联网的尽联网、能扩网的尽扩网、能并网的尽量并网。目前,全国很多地区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比如,上海已全部实现一体化,江苏也实现城乡一体化,曾经“苦甲天下”的宁夏固原,这个缺水又相对比较贫困的地区,现在也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其次,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对城市管网难以延伸覆盖到的地区,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大力发展集中供水规模化。“建大”就是建设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并中”就是鼓励集中供水工程联网、并网、联调联供;“减小”就是压减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人口集聚的乡镇,尽可能规划建设千吨万人的大供水工程,以此为中心辐射分散用水户,最大限度扩大规模化供水范围。实在没有办法的,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对确实纳入不到一体化的、偏远的、不能规模化的,我们就因地制宜推进规范化建设,不落一户、不落一人。我部发布了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的标准规范,这些小工程也有一套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模式,要求按照这个进行规范化改造。比如,浙江省提出对8828处农村供水单村水站实施改造提升行动,浙江山区较多,住得比较分散,他们对8828处单村水站进行规范化改造,推动实现农村供水保障“一村不落、一人不少”,初步实现了城乡同质饮水。
最后,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以县域为单元,优选专业化机构,建立完善农村供水专业化管护平台,推进供水县域内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实现专业化管护全覆盖。通过这几年的大力推进,效果很明显。截至目前,今年已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728亿元,完工农村供水工程3500多处,提升1751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比十年前自来水普及率提升10个百分点,新增1亿多农民喝上自来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3+1”模式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水平。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近两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连续超过1万亿。请问今年水利投资情况如何?在保持水利投资规模、筹措水利建设资金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非常好,社会非常关注,请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回答这个问题。
吴文庆:
谢谢你对水利建设的关心。近两年水利投资持续发力,2023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1996亿元,在2022年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基础上,再创历史最高纪录。今年以来,全国水利系统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5月,水利建设投资和实施项目均超去年同期水平。
从落实投资看。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9246亿元,同比增加2743亿元,增幅42%。26个省份落实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河北、浙江、广东、四川、湖北、北京、安徽、河南等8省(直辖市)超过400亿元,有力保障了大规模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从完成投资看。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213亿元,同比增加170亿元,增幅4.2%。其中,广东、河北完成投资超过300亿元,浙江、山东、福建、四川、安徽等16个省份完成投资超过了100亿元。增发国债水利项目资金已完成1476亿元。水利项目施工吸纳就业129.5万人、同比增长7.2%;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103.8万人、同比增长16%,有效发挥了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作用。
从实施项目看。全国实施水利项目3.4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5%。特别是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水利项目新开工1340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2%。
今年水利建设任务繁重,投资需求大,下一步,水利部将指导地方水利部门和项目法人,坚持“两手发力”,在用好增发国债资金的同时,继续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社会资本投入,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进一步夯实水安全保障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作出水利贡献。
澎湃新闻记者:
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战场。请问,水利部在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方面有哪些进展?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陈明忠司长回答。
陈明忠: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和关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说的,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战场。水利部高度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持续推进,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的水利根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持续完善灌排体系,有效增加灌溉面积。我们连续二三十年持续推进灌区建设和改造,“十四五”期间,安排中央资金达2000亿元,对2500多处大中型灌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不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较十年前增加了8700多万亩,相当于8个都江堰灌区,总体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这些灌溉面积上生产了我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第二个方面,大力推动农业节水灌溉,不断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2%,也是节水潜力所在。水利部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地,强化取水许可,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大力推动灌区节水改造。推动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到2023年底,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6,年节水能力比10年前提高约300亿立方米。
第三个方面,改革和科技双轮驱动,提升管理效能。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牛鼻子,创新灌区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我们几个部门联合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前全国改革面积达9亿多亩。水利部在改革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特别是通过改革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去年启动了21个试点,今年启动了第二批试点,对不同类型的灌区,比如有的是地面灌溉、有的是高扬程的抽黄灌溉,有的是地下水灌溉,有的是种粮食作物、有的种经济作物,对不同类型的灌区提出不同的政策供给体系,通过两手发力来落实资金,除了中央资金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一些债券、银行信贷来投资,用于灌区现代化建设。这21个试点,去年吸纳了72亿元的资金投入,其中金融和社会资本占80%,有了这个资金后,灌区就按照现代化建设标准来推进。同时,我们选择49个灌区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通过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灌溉更加精准、高效,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今年春灌供水周期明显缩短,灌溉效率总体提升10%以上。
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谋划,建设改造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水利部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请问目前进展如何?这项工作有怎样的作用?谢谢。
陈敏:
正如您所说,水利部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我们将其作为水利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术和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将江河湖泊、水利工程实时映射到数字世界,精准预报,超前预警,快速预演,制定预案,为防洪、水资源管理等水利工作提供智慧“大脑”。近三年来,从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和数字孪生工程三个层面,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
在数字孪生流域方面,加快构建水利部和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数字孪生平台,支撑流域防洪调度管理。比如,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综合利用气象、水文、水动力等模型,对流域产汇流、洪水演进过程进行超前推演,精准预报永定河等洪水过程,提前3天做好东淀等蓄滞洪区启用准备。
在数字孪生水网方面,建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和7个省级水网监控调度平台,提升了水资源调配能力。比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电子围栏、远程控制系统,实时掌握全线1300多公里渠道情况,精准调控沿线60多个水闸,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再如,数字孪生浙东引水实现未来15天区域水资源态势动态研判,有效保障杭州亚运会清洁水环境、优美水生态。
在数字孪生工程方面,建成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数字孪生系统,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比如,数字孪生三峡工程,推进实体工程与数字孪生工程同步交互映像,有效提升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更好发挥综合效益。刚才明忠司长讲到数字孪生灌区,这也是数字孪生工程领域应用的一个实际成效。
谢谢。
寿小丽:
还有两位记者举手,最后两个问题。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邀请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请问,在水土保持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陈明忠司长回答。
陈明忠: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心。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年多时间来,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意见要求,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刚才记者关注到了,主要表现有两组数据,一个是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2.76万平方公里,另一个是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56%。在涵养水源、减少泥沙淤积、减轻面源污染,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水土保持体制机制方面。我们把水土保持率工作目标量化分解到县,建立了全国、省、市、县四级目标体系。流域管理机构建立了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机制。27个省份建立了水土保持联席会议机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加快构建形成。
在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方面。修订出台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印发了水土保持空间管控、信用评价、农林开发活动水土流失防治导则等有关标准。推动构建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1.5万个,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项目1.33万个,立案查处1345个。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
在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方面。以大江大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区等区域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治理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面积3.2万平方公里,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505条,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增加了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在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方面。全国、流域和省级上下协同、相互配套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健全完善。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也实现了新突破。刚才陈敏副部长也介绍了,福建长汀水土保持项目碳汇成功交易,浙江安吉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功签约,碳汇标准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水土保持学科建设、监测与信息化、标准体系工作进一步夯实。
下一步,水利部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保护“控增量”、综合治理“减存量”、强化管理“提质量”,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支撑。
谢谢。
寿小丽:
最后一个提问。
央广网记者:
今年5月1日,我国首部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正式施行。请问,水利部在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于琪洋司长回答。
于琪洋: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国家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所以说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约用水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管好用好水资源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首先是坚持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对区域用水实行总量控制,我们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明确到“十四五”期末全国的用水总量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实施用水强度控制,对不同行业制定了用水定额标准,目前确立了覆盖80%以上用水量的国家用水定额标准体系。
其次是严格取用水管理。我国对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取水实行取水许可管理。为了科学、便民、高效,我们全面推行了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管理,目前为止已经发放了63万套取水许可电子证照。也就是说,任何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合法合规的取水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信息。为加强取用水管理,从2020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开展了取用水管理的专项整治行动,摸清了全国各类取水口的情况,并解决了一系列的违规取水问题。同时,加快取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目前为止全国规模以上取水在线计量率达到88%。
再就是强化节水措施落实。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各部门形成节水合力,持续推动重点领域的节水,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目前,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0%以内,非常规水的年利用量达到212.3亿立方米。
下一步,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贯彻节约用水条例,加快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完善水资源监测计量体系,强化取用水监督管理,加快推动节水措施落实,鼓励和支持节水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支撑高质量发展。
谢谢。
寿小丽:
谢谢陈敏副部长,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 | 为什么要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2024-09-12)
- 《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解读(2024-09-12)
- 国务院发文!推动保险业更好服务民生、实体经济(2024-09-12)
- 《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解读(2024-09-12)
-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 | 为什么要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