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质检快讯

激发市场活力 保障质量安全——专访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刘敏

2020年08月31日 10:00 信息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对重要工业产品的监管、核发生产许可证、产品的审批等一直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的通知》,对“重要工业产品(除食品相关产品外)生产许可证核发”,由市场监管总局及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分别优化审批服务。这项工作改革进展和成效如何?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刘敏。

记者: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国务院审议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议题并大幅压减生产许可证目录,这三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刘敏: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的生产许可证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轻了企业负担,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大幅压减许可证管理目录比较到位。这三年的改革,市场监管总局协调各相关部委,组织相关单位及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对目前许可证管理目录进行了压减。取消了49类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将2类产品压减合并为1类。调整后继续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共计10类。明确提出由市场监管总局和省级人民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审批的产品均压减到了个位数。

二是突出强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明确提出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秩序第一责任人意识。合格的产品并非市场监管的结果,而是由企业生产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就是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倒逼企业承担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产品质量验收、检验检测和售后服务等制度,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同时,政府部门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强化信用监督和约束手段,督促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对于以欺骗手段取得许可证的企业,依法严厉处罚。

三是明确加强事后监管。对重要工业产品,贯彻“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切实承担监管责任。对保留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继续对获证企业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问题线索企业实施“飞行检查”,不断完善对企业现场审查和检查的技术规范。对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也不能一放了之。要不断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加强对获证产品的监督抽查;对存在行业性、苗头性质量安全风险的,开展专项整治。同时发挥行业监管、社会监督作用,鼓励实施认证管理。严格落实认证机构对认证结果的主体责任和对产品质量持续符合认证要求的连带责任;推动相关行业、用户采信认证结果,推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

记者:对于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如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的权益?

刘敏:这三年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压减目录、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调整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减少企业生产经营负担,同时进一步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生产事中事后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推进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以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为目标,推进建立以风险信息采集为基础、风险监测为手段、风险评估为支撑、风险处置为结果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风险的底线。

二是加大产品监督抽查力度。继续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要求,加大对取消许可证产品的抽查力度,扩大抽查覆盖面,通过抽查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管理。

三是推动产品相关认证管理。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产品,推动其专为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加快制定修订产业发展和监管急需的标准,鼓励企业参与自愿性认证,提升品牌信誉,推动相关行业、企业、用户单位采信认证结果。

四是强化信用监督和约束手段。增强企业市场秩序第一责任人意识,建立健全落实产品质量验收、检验检测、缺陷召回和售后服务等责任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支持和鼓励行业组织和市场第三方,探索开展基于行业自律的质量保障能力评价,鼓励社会采信结果,增加质量失信企业生产成本。

记者:国务院常务会指出,继续保留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然还有10类产品,对于这10类产品依旧进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理由是什么?如何贯彻放管结合?

刘敏:一是建筑用钢筋、水泥。这两类产品涉及国家产业政策、产能控制,应从国家层面严格市场准入,化解过剩产能。二是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无线电发射设备。将这2类压减合并为广播电视传输设备,进行统一管理。严格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可以保障宣传工作质量。三是铁路桥简支梁、电线电缆。这两类产品涉及道路、建筑和重大工程安全,如出现质量问题,会导致重大安全事故,需要在事前防范质量安全风险。四是人民币鉴别仪。涉及金融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关系百姓的安全感和获得感。五是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这类产品涉及公共安全,通过许可证管理可以防止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从生产源头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及容器的监管。六是化肥产品,直接涉及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七是直接接触食品的材料等相关产品。这类产品涉及食品安全,可能向食品迁移化学成分,造成食品安全事故,且《食品安全法》要求对其实施与食品同样严格的生产许可证管理。

对继续保留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我们将按照国务院“证照分离”改革、“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优化服务,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继续实施告知承诺和优化服务,增强企业获得感;对在审批发证中需要到企业开展现场审查的,监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核查。同时,进一步完善全覆盖例行检查和后置现场审查的技术规范。对获证企业实施按比例“双随机”抽查,对问题线索企业实施“飞行检查”,督促企业持续合规生产。

记者:自2017年连续3年开展生产许可证改革,为什么不能一次整改到位或一次性调整目录到位呢?

刘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我们在研究推进生产许可证改革工作中,坚持既保证大幅优化营商环境,也要行稳致远,保障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都是质量安全风险较高的产品,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简政放权、保障质量安全要同时兼顾。2017年到2019年,我们连续3年保持较大幅度的改革力度,同时又小心谨慎,加之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等手段,保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不滑坡。今年,我们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生产许可证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每取消一类产品都困难重重、阻力很大,每简化一步都考验着我们的监管能力。因此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改革过程中,我们要促进目录合理调整,确保改革稳定实施。

记者:改革要求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责任、落实约束手段,是否与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相违背?

刘敏:改革的目的是激发市场活力,给企业松绑、减负,降低企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改革取消了一部分产品的生产许可证管理、简化了许可证管理产品的审批程序,由事前监管的权重逐渐转移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从企业角度来说,减少了企业正常生产的阻碍;从产品安全质量角度来说,保障了产品不触碰质量安全底线。

但无论对于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还是取消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既要去繁从简,又要加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不滑坡。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增强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是市场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可以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有力的监管,对于以不正当手段骗取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严厉处罚;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落实产品质量验收、检验检测、缺陷召回和售后服务等责任制度,确保生产经营过程持续合规、产品符合安全标准。因此,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约束手段,不仅不会增加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效率,反而会从源头倒逼企业进行合规生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