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创新探索信用管理质检之路

2013年06月27日 14:09 信息来源:http://zlgls.aqsiq.gov.cn/zlcx/201306/t20130627_363255.htm

在今年的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支树平局长要求全系统要增强走中国特色质检之路的自信,并指出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是一条改革探索之路。支局长在报告中要求全系统“着力抓好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做好进出口企业检验检疫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完善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近期发布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3年行动计划”,又将探索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列入今年的工作重点。江苏苏州检验检疫局认真学习领会,积极创新研究,全面启动“进出口商品质量信用管理示范区”(以下简称“质量信用管理示范区”)建设工作,建立进出口质量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引导企业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信用管理质检之路。

GB/T23791-2009《企业质量信用划分等级通则》将“质量信用(quality credit)”定义为“取得并保持对其质量信任的能力”。通俗来讲,“质量信用”就是指遵守质量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标准、履行质量承诺的能力和程度。“质量信用管理示范区”建设是对走中国特色质检之路的改革探索,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是贯彻《质量发展纲要》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借鉴国际惯例、转变政府角色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十二字方针”、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工作的着力点。

首先,质量信用管理示范区建设符合十八大精神,是贯彻《质量发展纲要》要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质量信用管理示范区建设符合十八大精神,是贯彻《质量发展纲要》要求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质量强市、质量强国,促进地方外贸发展。

其次,质量信用管理示范区建设是借鉴国际惯例,转变政府角色的有效手段。信用管理作为国际惯例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监管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形成,都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政府管理中倡导“教育是灯塔,诚信是基石,监管是手段,信用是根本”的理念。开展质量信用,通过建立以“合格假定”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差别化管理体系,转变监管方式,有利于检验检疫部门转变自身定位,将管理角色定位为信用管理的倡导者、维护规则的执法者和对失信主体的惩罚者。

第三,质量信用管理示范区建设是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十二字方针”、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工作的着力点。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进出口商品质量问题的出现,固然有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原因,但因质量信用缺失所致的质量安全问题占有相当比重,道德失范、信用缺失,已成为经济转型时期制约产品质量提高、导致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源头。质量信用管理示范区建设是应对质量安全形势的有效措施,也是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工作的具体实践,信用管理有利于引导企业诚信自律,更好地履行质量主体责任,有利于推动检验检疫实现由“管产品”为主转变为“管产品”和“管企业”并重。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民无信则不立”。质量信用是社会信用管理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产品制造者、生产者、经营者在质量活动中,恪守质量信誉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质量信用管理示范区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质量信用管理示范区建设将以营造诚实守信的质量信用环境为主线,积极发挥促进地方外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建设质量强市、质量强国。

首先,要构建质量信用协调管理机制,全面开展质量信用评价。要建立以地方领导挂帅、检验检疫部门为主导、相关部门合作的进出口质量信用管理机制,遵循“依法实施、客观公正、统一标准、科学分类、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在信用评定工作中,要全面考核企业在产品质量水平、质量保证能力、质量信誉积累、基础信用、履约能力、用户满意度等信用要素指标。

其次,要建立信用基础上的差别化监管体系。支树平局长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创新监管制度。全面实施生产企业和进出口商品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差别化监管与动态升降级管理措施”。要运用风险管理、信用管理原理,探索分类监管的实现方式,实现差别对待、扶优汰劣、监管有效,引导企业诚信自律。

第三,要积极发挥信用管理在推进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要努力培育一批质量信用好、质量管理优秀、质量水平高的优势产业和示范企业。推动“出口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等评比,引导企业注重品牌质量,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信用竞争、品牌竞争转变。

第四,要发挥技术服务、信息共享、国际认证在信用管理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质量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在信用评价、标准引领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要以信息化为载体,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形成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要推行信用管理体系等国际认证,在质量信用建设中充分发挥“认证传递信任”的作用。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