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如何“着力提质增效升级”

2014年03月14日 15:37 信息来源:http://zlgls.aqsiq.gov.cn/zlcx/201403/t20140314_406298.htm

今年两会上,有两个重要的经济数据经常出现,一个是25.8万亿元、一个是46.1%。前一个数据是我国去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它让我国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后一个数据是第三产业在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它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

面对如此好的“成绩单”,不少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却认为应当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的两个“首次”。作为最大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型阶段。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需要把握好的一个原则和政策取向就是“着力提质增效升级”。这也被看成是中国为自己设立了更高的目标:以创新支撑并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代表、委员们认为,要完成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提质增效升级”目标,提升质量是重要一环,必须通过深化改革,释放更大的市场活力,激发更强的质量竞争力。

改革思维

发展标准经济引领提质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莱芜市委书记王良的议案带来一个新词汇:标准经济。

“从宏观管理和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标准经济就是以标准为核心,通过标准化活动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引领经济转型提升,从而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在王良看来,发展标准经济,既是市场规律,又是大势所趋。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质量竞争,质量竞争首先是标准竞争。“要完成国际产业分工的转变,提升质量是重要一环,而这一环应该离不开标准的支持。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标准是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也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标准对于行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全国人大代表、许昌开普电气研究院院长李亚萍说。

作为我国首位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已经担任了8年IEC/TC 95主席的李亚萍,对标准的理解深刻而独特。她认为,当前我国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有力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但还需要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发展太快,标准的跟进需要进一步加快;发现质量问题以后,标准的更新速度一定要快;着力解决标准的多头驱动引发的重复性和冲突问题3个方面继续提高。

“我们要换个思维、换个角度,从市场也就是需求角度考虑质量提升,制定并实施自主国家标准是高效配置市场资源的重要抓手。国内外经验表明,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实施标准化战略,可以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创造市场需求、引导社会资源、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邓中翰以SVAC(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国家标准为例说,SVAC从2011年开始正式颁布为国家标准,它所面向的监控市场在2012年就达到了人民币3000亿元,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增加,有了七八家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SVAC国家标准以及它的芯片和技术的诞生,不仅仅是从技术层面而言,还解决了诸如自主知识产权、科研市场两张皮等诸多问题,提升了整个安防市场的产品质量。

王良认为,发展标准经济,既是政府或企业实施科学管理、规范经济行为、提升质量效益的有效方式,也是其参与市场竞争、提升其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一个国家和地区看,谁抢占了标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国际和区域竞争的主动权;从一个产业看,通过标准引领提升,能够显著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一个企业看,标准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像去年以来遭遇的“光伏双反”等贸易纠纷,实质都是标准之争。

“可以说,随着我国制造业技术能力的普遍提升,争取国际话语权已是大势所趋。”根据多年的标准化工作感受,李亚萍建议,融入国际标准化平台,首先需要倾听和学习。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需要两个精神,一是重在参与,二是敢为人先,在不熟悉的领域,可以消化吸收,更要积极响应;反过来,在擅长的领域,一定要从追随者的角色转换为引领者。只有立足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眼光长远的坚持国际标准化战略,积极勇敢地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承担更多的工作,才能极大地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才能有效地帮助国内企业完成产业升级。

提升地位

创新支撑品牌加速升级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也让我国未能成为质量强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专门提出,我国要“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改变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是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身为我国纺织行业走向国际的典范和质量创新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对此颇有感触。在她看来,以我国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改革创新的方向是品牌建设,通过提升品牌完成市场地位的转换和提升。

对于质量和品牌在转型升级以及提质增效中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四平市市长石国祥同样认识深刻:城市的发展必须有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一定要有质量,这样才有竞争力,“四平制造”的转型升级就是品牌化发展,打造“四平制造”的品牌效应,无论是内销市场还是出口市场,都能占有更好的位置。

无论是传统的重工业、还是快速发展的轻工业,依靠创新提升质量、依靠质量建立品牌,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共识。“毫无疑问,技术创新是中国工业经济今后最大的驱动力,是帮助中国经济在全球的产业链分工中,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的唯一动力,你不能想象一个技术落后或者说没有核心技术,不从事核心制造的企业,能够在全球的分工中占领一席之位,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技术创新一定是中国经济的驱动力、引领者,甚至说中国经济能否转型升级,能否由大到强,做到既大又强,技术创新能否成功是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开山集团董事长曹克坚说。

“中国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自身工业能力的提升,一定要让自己的产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走。在大部分产品领域,中国企业还是比较多地在中低端市场。但这几年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认为,这几年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在稳步提升。之前,国外对中国制造的产品更多的感觉是低价、廉价,现在中国的产品是物美价廉。另外,在高端产品方面,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国品牌的身影,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建立品牌和影响力方面也在不断持续努力。

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一改革目标,成为了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引擎,也是两会代表、委员们心中着力“提质增效升级”的总钥匙。正如陈丽芬所言,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质量的竞争,无论是质量的提升、标准的争夺还是品牌的创建,应该更好地发挥市场本身的作用,企业、政府各负其责,共同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质”造甚至是中国创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