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服务业发展过程

2013年10月28日 08:03 信息来源:http://zlgls.aqsiq.gov.cn/gjjl/201310/t20131028_383549.htm

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20世纪初,英国还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工业大国,但由于结构调整缓慢,20世纪同时也成为英国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加快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之前,英国和美、德等国一样,也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进程缓慢,且成效并不明显。总体上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经济仍以一定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先后被美国、德国超过,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地位开始削弱。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主的产业结构一直是英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这种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尤其是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德、美等国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并拥有了一定的独占优势,而英国仍固守传统工业优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对传统工业投资的增加、劳动力的扩大以及产量的提高来实现,缺少技术变革,导致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逐步减弱。

1914-1945年,是英国经济转型的起步阶段,结构调整主要在工业内部。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特别是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英国传统工业部门受到沉重打击,煤炭、纺织和机器制造业产品出口大幅下降,造船工业生产几乎停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被迫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即对传统出口工业进行消肿,加大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新兴工业的投入,同时从致力于发展外贸导向型的国际经济转向发展国内经济。这种调整,在工业化革命晚于英国的美、德等国于19世纪80至90年代左右已经开始,英国不仅在时间上大大滞后,且调整过程也相对缓慢。新兴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就产值、就业人数和重要性而言,还不能取代传统工业的地位,即使在1932-1934年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新兴工业仍只占就业人数的7%和总净投资的3%。旧的优势失去的同时,新的优势迟迟没有建立,是这一时期英国较快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战后直到70年代,是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相对衰落最快的时期。主要原因是英国在新的技术变革中,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西德、日本等国。在经历五、六十年代短暂的制造业黄金发展期后,英国经济总体上"停停走走"。到60年代末,由于结构调整滞后、技术创新乏力、工业设备更新缓慢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工业竞争力进一步削弱。加之二战后帝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英国丧失了在殖民地享有的特权和有利市场,特别是1972年"帝国特惠制"取消后,与英联邦各国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60年的40%降至14.5%,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时期,英国患上了以增长停滞、严重的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三者并存,以滞胀为主要特征的"英国病",经济实力大大衰落。1950-1973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3.0%,远低于美、德、日等工业化国家。同时,英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例由1880年的22.9%下降到了4.1%。这一状况,客观上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对英国工业生产造成较大打击。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英国在面临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污染的同时,也日益受到资源短缺的巨大压力,继续执守工业已难以为继。在这种压逼下,英国逐渐认识到必须限制大规模制造业在本土的发展,促使生产型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大批量、低成本生产转向数量少但更高端的产品生产,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获得丰厚的利润。于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开始由工业内部转向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战略举措。不过,从石油危机引发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到最终确立以服务业为主,前后也花了近20年,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经济继续衰退。1974-1979年,英国经济年均增长仅为2.2%,而通货膨胀率年均12.5%,在主要工业国中最高。伴随着经济的低迷,服务业却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战后英国实行"福利国家"制度,卫生教育、公共行政等非物质生产部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则是60年代后期大规模的工商业企业合并整顿,迫使大量工业企业职工转到交通运输、商业服务、财政金融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推动了服务业加快发展。到1980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70年的42.7%继续下降至40.2%,而服务业则由52.5%上升到57.6%,10年间上升了5.1个百分点。

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在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浪潮的冲击下,英国的经济政策转向强调增加经济供应,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政府提供巨额资助,鼓励工业部门积极采用微电子、光导纤维和光电子技术等新技术和新材料,使高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80-1986年间,高技术部门年均增长达31%,远高于同期制造业增速5%,同时企业新产品投放市场比例逐渐在西方国家中位居前列。另一方面,政府对传统制造业、煤炭采掘业的补贴大幅下降,使得长期依赖政府补贴的纺织、造船、机械、钢铁等产业大幅度萎缩。其他一部分制造业,如航空、汽车、化工、机电、石油等在市场竞争中,逐步从规模型生产向高端的设计、集成、概念化产品和附加值更高的品牌产品方向转变。同时,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咨询性产业的扶持力度。但这些政策最初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因受整个西方经济衰退的大势影响,1979年7月开始,英国又经历了一次经济危机,直到1983年初复苏后结构调整效应才真正释放出来。撒切尔夫人执政近12年,英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效率明显提高,1980-1989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以上,年均增长4.2%,居西方七大工业国之首;服务业快速发展,到198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2.2∶40.2∶57.6调整为1∶31∶68,基本完成了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转变。

此后,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90年代初,英国再次经历经济衰退,但工业生产率明显提高,即使在衰退低谷的1992年,仍实现了自1986年以来的持续增长,比1986年增长9.9%;同时,服务业经历了1990-1995年的继续调整,到200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70%,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06年,根据英国财政部报告,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1.5∶25.5∶73,服务业解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80%左右,而30年前的比例仅为68%。

可以看出,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漫长过程。其中由工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成效最明显的时期为上世纪80年代,调整起因虽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根源却是传统工业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经济发展和市场力量的作用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内在要求,整个调整持续近20年,最终确立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