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的质量经济与质量创新
质量是当今中国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之一,伴随着《质量发展纲要》的出台,打造“制造质量强国”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金融海啸之后,全球经济和国际秩序进入新的失衡状态和再平衡调整期,利用进口和出口两种资源,增加质量和效益,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成为新的发展契机。
一、全球视野的质量经济与质量创新
以全球经济和国际规则的失衡与再平衡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为背景,从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立足全球视野,寻找中国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准确定位。深入探究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表现及引致的问题,分析国际规则利益失衡的动态发展阶段,国际规则利益再平衡的重新构建。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促使进行国际贸易的产品,更接近世界最高质量的质量边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体现在贸易产品质量的升级,研发新的核心产品,承担质量阶梯不断攀升的产业转移和专业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引致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衰退,中国制造的产品受到严重抵制,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中国产品的质量升级。
伴随着全球价值链向纵深方向发展,基于产品内分工,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分配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何进行分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国家之间不同的产品质量阶梯、异质性产品质量、内生性产品质量的视角,重新构建国际分工格局,各国之间由于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等的不同,生产的产品质量具有阶梯性的差异特质。
国际贸易的流向是:具有高质量特征的产品流向发达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外销产品相对内销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质量阶梯具有长短之分,较长的质量阶梯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密集度、资本密集度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所以,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强的国家专业化生产具有较长质量阶梯特质的产业,而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专业化生产具有较短质量阶梯特质的产业。
二、中国制造产品国际质量的全球定位
中国重构新的全面开放格局,在新的“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国际贸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石,而国际间产品竞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在中国制造产品屡遭壁垒和质量诉讼的情况下,准确定位当前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质量,承接质量阶梯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全球产业转移;需要研究中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技术路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优势;需要充分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才能增强国际质量竞争力,才是实现质量强国之路的关键,并寻找到中国制造在世界质量阶梯分工体系中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增强国际质量竞争力,寻求贸易的平衡发展,一方面,要加强进口产品质量,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出口产品质量,以质取胜,提高出口竞争力,两方面都可以实现减少贸易摩擦,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制造质量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应该强调质量效益型的平衡发展。
具体而言,伴随着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在垄断竞争模型中,探讨产品差异化和产品种类的问题,国际贸易产品的质量差异,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延承国内外质量研究的前沿理论和实践,从生产环节来看,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高低密切相关,技术水平和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较高;从销售环节来看,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于质量和价格的偏好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质量较高的产品,其价格也相对较高;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选择质量更好的产品;同等价格下市场份额越高的产品质量越好。
将中国的产品放在全球来衡量质量,研究中国产品质量的全球定位,不同产业质量阶梯的长短与产业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复杂,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国际竞争战略的过程中,不应该只考虑产业本身的技术密集度、资本密集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而应该关注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将产业质量阶梯的因素纳入产业国际竞争战略的制定之中。
在将国家之间的产业质量阶梯长短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不同国家目前具有优势的产业和未来具有优势的产业是不同的,对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路径,制定产业国际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是较低的,但质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体现了质量升级的过程,这一结论符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受中国的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限制:短期内,中国应该积极发展质量阶梯较短的产业,可以扩大在世界的市场份额;长期中,中国应该积极发展质量阶梯较长的产业,实现产业的质量升级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在对中国制造业质量升级的研究中,按照国际分工体系,质量升级可以划分为从低技术行业到高技术行业的产业间质量升级、从低单位价值到高单位价值的产业内质量升级、在各技术行业和各单位价值区间内的产业区间内质量升级。从中国制造的产品来看,基本实现了从低质量和低技术的产业提升为高质量和高技术的产业;同时,中国不论在低质量和低技术的产业中,还是在高质量和高技术的产业中都成功地实现了产品质量升级;在各个产业的每个质量和技术段内,也基本实现了向高质量产品转移的趋势。但是,由于中国承接了国际产业的低端部分,出口附加值较低,呈现出在低质量和低技术的产业中,趋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这些在发达国家则呈现低质量陷阱的问题,短期内,中国应该继续保持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低技术和低质量的产业;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和高技术的产业中,中国制造又趋于生产低质量的产品,陷入了低质量陷阱的问题,长期来看,中国应该积极发展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进行质量创新和质量升级。
三、中国服务产品国际质量的全球定位
伴随着全球价值链向纵深方向发展,服务贸易呈现全球融合趋势,服务业领域的全球国际产业转移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大潮、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化带来的计算机服务快速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发展服务贸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外部机遇。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深港合作的继续深化,前海合作区的成立,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的获批,中国面临赢得服务领域国际竞争参与权和主动权的重要内在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的新常态,服务贸易将在丝绸之路上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快构建开放型服务贸易新体制,实施服务自由贸易区战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提出“服务质量时代”的新要求,提升中国服务质量、打造中国服务标准、培育中国服务品牌。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的全面开放格局。通过“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战略作为抓手,解决转方式、调结构中的矛盾问题。从国内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来看,要形成错位式的发展模式,促使自贸区的福利可以辐射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彼此依附的关系,服务业对外开放也会推动服务机制和体制的改革,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从国外服务贸易谈判发展来看,中国面临新型的服务贸易谈判规则,需要重新研究和制定服务贸易的政策规则,中国要以全球战略思维和全球布局视野积极承接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力促服务贸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服务自由贸易区战略。
在服务贸易的监管领域,要完善政府的职能转变,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取消限制服务贸易的措施,包括外资准入限制、人员流动限制、其他歧视性措施限制、竞争障碍限制和监管透明性限制等。
在服务贸易的制度安排领域,需要寻求和设定新的服务贸易制度框架与规则体系,需要与相应的贸易政策协调发展的服务贸易产业政策,针对新型服务、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重点产业实施战略性的服务贸易政策。完善各服务业的相关立法,全方位扶持服务企业。根据WTO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组建相关机构对服务业进行标准化建设,对进入国际市场的服务产品制定国际标准,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国际资格认证,在符合标准的基础上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
探索新的服务贸易谈判模式,发展高质量的开放承诺,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谈判正在趋向涵盖众多服务部门、积极拓展金融、旅游、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的合作空间。在国家间服务投资领域的合作中,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可预见性和透明度。
总之,“质量永无止境”,质量理论的研究更是永无止境,从经济的视角研究质量问题和质量创新,对于践行质量强国战略,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不论是质量经济体系研究,还是质量创新体系研究,都不能够仅仅解释和指导目前的发展实践,还需要为未来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以更高远的视角、更权威的研究、更精准的定位来指导实践。(深圳大学质量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刘伟丽)
质量是当今中国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之一,伴随着《质量发展纲要》的出台,打造“制造质量强国”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金融海啸之后,全球经济和国际秩序进入新的失衡状态和再平衡调整期,利用进口和出口两种资源,增加质量和效益,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成为新的发展契机。
一、全球视野的质量经济与质量创新
以全球经济和国际规则的失衡与再平衡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为背景,从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立足全球视野,寻找中国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准确定位。深入探究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表现及引致的问题,分析国际规则利益失衡的动态发展阶段,国际规则利益再平衡的重新构建。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促使进行国际贸易的产品,更接近世界最高质量的质量边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体现在贸易产品质量的升级,研发新的核心产品,承担质量阶梯不断攀升的产业转移和专业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引致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衰退,中国制造的产品受到严重抵制,形成倒逼机制,促进中国产品的质量升级。
伴随着全球价值链向纵深方向发展,基于产品内分工,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分配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何进行分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国家之间不同的产品质量阶梯、异质性产品质量、内生性产品质量的视角,重新构建国际分工格局,各国之间由于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等的不同,生产的产品质量具有阶梯性的差异特质。
国际贸易的流向是:具有高质量特征的产品流向发达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外销产品相对内销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质量阶梯具有长短之分,较长的质量阶梯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密集度、资本密集度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所以,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强的国家专业化生产具有较长质量阶梯特质的产业,而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专业化生产具有较短质量阶梯特质的产业。
二、中国制造产品国际质量的全球定位
中国重构新的全面开放格局,在新的“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国际贸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石,而国际间产品竞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在中国制造产品屡遭壁垒和质量诉讼的情况下,准确定位当前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质量,承接质量阶梯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全球产业转移;需要研究中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技术路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优势;需要充分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才能增强国际质量竞争力,才是实现质量强国之路的关键,并寻找到中国制造在世界质量阶梯分工体系中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增强国际质量竞争力,寻求贸易的平衡发展,一方面,要加强进口产品质量,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出口产品质量,以质取胜,提高出口竞争力,两方面都可以实现减少贸易摩擦,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制造质量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应该强调质量效益型的平衡发展。
具体而言,伴随着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在垄断竞争模型中,探讨产品差异化和产品种类的问题,国际贸易产品的质量差异,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延承国内外质量研究的前沿理论和实践,从生产环节来看,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高低密切相关,技术水平和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较高;从销售环节来看,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于质量和价格的偏好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质量较高的产品,其价格也相对较高;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选择质量更好的产品;同等价格下市场份额越高的产品质量越好。
将中国的产品放在全球来衡量质量,研究中国产品质量的全球定位,不同产业质量阶梯的长短与产业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复杂,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国际竞争战略的过程中,不应该只考虑产业本身的技术密集度、资本密集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而应该关注进出口产品的质量,将产业质量阶梯的因素纳入产业国际竞争战略的制定之中。
在将国家之间的产业质量阶梯长短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不同国家目前具有优势的产业和未来具有优势的产业是不同的,对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路径,制定产业国际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是较低的,但质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体现了质量升级的过程,这一结论符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受中国的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限制:短期内,中国应该积极发展质量阶梯较短的产业,可以扩大在世界的市场份额;长期中,中国应该积极发展质量阶梯较长的产业,实现产业的质量升级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在对中国制造业质量升级的研究中,按照国际分工体系,质量升级可以划分为从低技术行业到高技术行业的产业间质量升级、从低单位价值到高单位价值的产业内质量升级、在各技术行业和各单位价值区间内的产业区间内质量升级。从中国制造的产品来看,基本实现了从低质量和低技术的产业提升为高质量和高技术的产业;同时,中国不论在低质量和低技术的产业中,还是在高质量和高技术的产业中都成功地实现了产品质量升级;在各个产业的每个质量和技术段内,也基本实现了向高质量产品转移的趋势。但是,由于中国承接了国际产业的低端部分,出口附加值较低,呈现出在低质量和低技术的产业中,趋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这些在发达国家则呈现低质量陷阱的问题,短期内,中国应该继续保持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低技术和低质量的产业;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和高技术的产业中,中国制造又趋于生产低质量的产品,陷入了低质量陷阱的问题,长期来看,中国应该积极发展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进行质量创新和质量升级。
三、中国服务产品国际质量的全球定位
伴随着全球价值链向纵深方向发展,服务贸易呈现全球融合趋势,服务业领域的全球国际产业转移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大潮、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化带来的计算机服务快速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发展服务贸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外部机遇。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深港合作的继续深化,前海合作区的成立,上海、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的获批,中国面临赢得服务领域国际竞争参与权和主动权的重要内在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的新常态,服务贸易将在丝绸之路上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快构建开放型服务贸易新体制,实施服务自由贸易区战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提出“服务质量时代”的新要求,提升中国服务质量、打造中国服务标准、培育中国服务品牌。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的全面开放格局。通过“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战略作为抓手,解决转方式、调结构中的矛盾问题。从国内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来看,要形成错位式的发展模式,促使自贸区的福利可以辐射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彼此依附的关系,服务业对外开放也会推动服务机制和体制的改革,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从国外服务贸易谈判发展来看,中国面临新型的服务贸易谈判规则,需要重新研究和制定服务贸易的政策规则,中国要以全球战略思维和全球布局视野积极承接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力促服务贸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服务自由贸易区战略。
在服务贸易的监管领域,要完善政府的职能转变,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取消限制服务贸易的措施,包括外资准入限制、人员流动限制、其他歧视性措施限制、竞争障碍限制和监管透明性限制等。
在服务贸易的制度安排领域,需要寻求和设定新的服务贸易制度框架与规则体系,需要与相应的贸易政策协调发展的服务贸易产业政策,针对新型服务、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重点产业实施战略性的服务贸易政策。完善各服务业的相关立法,全方位扶持服务企业。根据WTO框架下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组建相关机构对服务业进行标准化建设,对进入国际市场的服务产品制定国际标准,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国际资格认证,在符合标准的基础上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
探索新的服务贸易谈判模式,发展高质量的开放承诺,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谈判正在趋向涵盖众多服务部门、积极拓展金融、旅游、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的合作空间。在国家间服务投资领域的合作中,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可预见性和透明度。
总之,“质量永无止境”,质量理论的研究更是永无止境,从经济的视角研究质量问题和质量创新,对于践行质量强国战略,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不论是质量经济体系研究,还是质量创新体系研究,都不能够仅仅解释和指导目前的发展实践,还需要为未来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以更高远的视角、更权威的研究、更精准的定位来指导实践。(深圳大学质量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刘伟丽)
- 美国大米进中国还差两步 外媒:面临多国大米竞争(2017-07-28)
-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提升制造质量水平——吴清海参加2017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并发…(2017-07-06)
- 欧盟全面限制全氟辛酸 中国出口企业“排毒”压力骤增(2017-07-06)
- 英国服务业成本上涨导致盈利能力下降(2017-06-01)
- 巴西今年3月服务业同比下降5% 创5年来新低(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