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反映质量现状 着力增强质量竞争能力

2007年01月06日 08:13 信息来源: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 李长江

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出台与发布标志着我国宏观质量状况有了量化的衡量指标。质量竞争力指数从经济学角度,用一个简单的数据综合反映宏观层次质量水平和发展状况,能够对不同行业或地区的质量水平与发展潜力进行定量比较,能够对国民经济总体的质量竞争优势进行综合评价。它的研究与发布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升国家总体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对2005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算和2005年质量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呈现出以下3个发展趋势:

一、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质量竞争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78.98,实现连续7年稳步上升。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平均抽样合格率达到79.9%,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

出口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机电产品质量继续提高,出口达到4267亿美元,占全年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183亿美元,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达到51.16%,连续两年超过50%。

自主品牌建设初显成效。截止到2005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925个,省级区域性名牌产品总数达到7000多个,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二、主要行业和重点产品实物质量继续提高,产业综合素质明显改善。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75.09和73.37,同比分别提高了2.73和1.95。国家监督抽查5553家企业的7609种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达到80%,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3.72,高出平均水平4.7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8.6%,创历史新高。

家用电器、燃气用具、化妆品和洗涤用品等消费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电冰柜、电风扇、吸油烟机、家用燃气灶、洗衣粉和洗面奶等消费品的产品抽样合格率均在95%以上。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升级加速,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2.59,同比提高1.47。钢铁产品质量平均抽样合格率达到90.6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2.03,同比提高3.67。铜、铝、铅、锌、锡和镍锭等冶炼产品的技术标准和实物质量已与国际水平接轨。

装备类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通用设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3.48,同比提高3.55。炼油成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水泥成套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份额超过20%。

三、地区质量水平均有不同幅度提高,质量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东部地区整体质量优势更加突出。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2.8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93%。地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批次合格率为85.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整体质量水平保持稳定。中部地区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为78.01,同比小幅下降了0.12%。地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批次合格率为82.77%。

西部地区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西部地区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为77.00,同比增长了1.20%。地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批次合格率为81.3%。

全国质检部门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有力促进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工作的有效性:

一、开展质量兴市工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100多个地市和9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质量兴市活动,形成了政府、部门和广大企业对质量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海南、广东、吉林提出了全省开展质量兴省工作的要求,建立了工作机制,海南还把“质量兴省”活动作为体制创新的一项工作。

二、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夯实质量技术基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共制修订国家标准1320项,国际与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达到48.26%。加大强制性产品认证力度,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对出口产品质量实施了生产过程监管,开展了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眼镜制配场所、煤矿、粮食和棉花收购市场的计量专项执法检查。

三、实施扶优扶强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实行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地理标志保护和出口商品免验等3项制度,加大对名优产品的扶持和保护力度,改善了监管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了优质商品出口,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和区域经济发展。

四、健全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产品消费安全。加强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2005年共监督抽查了282类13854家企业的17159种产品。对出口产品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加大对质量问题多的出口生产企业的监管。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食品、农资、建材、化妆品等为重点,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

五、加大打假治劣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出动执法人员216万人次,立案查处制假售假案件21万件,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近40亿元。通过有效治理,全年每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发生消费者质量投诉与产品质量申诉案件6.91件和1.35件,同比分别下降了13.02%和18.07%。

六、加强食品、农产品监管,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食品生产监管,将28大类、370种食品纳入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查处无证生产及违法生产食品案件6000多件,查处假冒伪劣食品案件55216起,货值6.8亿元。逐步建立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积极推广“公司+基地”的出口农产品生产模式,大力实施农产品认证认可,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扩大出口。

七、加强检验检疫,确保进出口货物质量安全。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不合格商品及有毒、有害物质出入境。各检验检疫机构共实施进出口工业产品检验检疫1170多万批,货值6000多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值的42.6%。对720多万箱集装箱实施了卫生除害处理。对进出境动植物及产品实施检验检疫209万批,货值643亿美元。

八、健全应对机制,妥善处理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在PVC保鲜膜等一系列突发性质量安全事件面前,质检部门快速反应,积极应对,通过完善监管制度、制定标准和检测方法、组织专项监督抽查、发布权威检测结果、查处违规产品以及惩处不法企业,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

国家质检总局将逐步形成质量竞争力指数定期发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个行业和地区,开展更深入的指数分级指标和观测变量的对比分析,提出行业和地区质量竞争能力分析报告,促进行业和地区提高质量水平,更进一步发挥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导向作用。

摘自经济日报 2006年9月23日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