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坚持”实现“五大蝶变”——珠海紧扣农贸市场治理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综述
农贸市场是人民群众“菜篮子”里装满幸福烟火气的体现,是党委政府放在“心坎”上的大民生,更是一扇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广东省珠海市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农贸市场为主阵地,纵深开展软硬件升级改造和综合治理。经过三年的治理,全市农贸市场告别翻开了“面子与里子”双兼顾,“外在与内涵”双提升的新篇章,经营户和消费者满意度达98%。
“旧貌”变“新颜”,硬件设施更加完善。农贸市场地面、墙面、公厕、无障碍坡道等硬件设施应添尽添、应修尽修、应换尽换、应补尽补。2020年至今,先后进行3轮155家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改造面积超13万平方米。
“脏差”变“净美”,环境卫生更加整洁。所有市场一律落实“五统一”,即统一执行“一日一清洁一消毒”制度,统一配备挂壁垃圾桶、统一增设玻璃或塑料围挡、统一悬挂收款二维码、统一铺设防水防滑垫。
“杂乱”变“有序”,管理秩序更加规范。自建摊点、违建棚屋、破损广告全部拆除,经营户划行规市,所有商品定位摆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位“应划尽划、定点停放”,共享单车“入栏结算”,空中飞线重新布局。
“操心”变“舒心”,消费购物更加放心。疫情防控“围合式管理”“每周2次核酸检测全覆盖”等措施抓严抓牢,熟食店“三防三白”落实到位,生鲜肉品“两证两章”齐全完备,足斤足秤成为常态。
“顽疾”变“风景”,文明氛围更加浓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经营、垃圾分类等颜色鲜亮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禁烟、食品安全等宣传标识和电子屏幕醒目显眼。
坚持周密部署、高位推动 实现“高效化”落实
健全组织架构,确保统筹到位。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深度融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并纳入“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及专题会等10多次;市、区、镇领导干部全面落实“挂点包干”机制,深入实地督导检查107次。
健全协同机制,确保责任到位。组建由副市长任组长的农贸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并构建各级政府以及城管等18个部门“1+1+N”问题会商解决机制,即梳理一张问题清单、召开一系列会议,实地解决产权纠纷、功能调整、临时棚搭建、交通疏导等多个疑难复杂问题,共召开现场会55次、解决重难点问题267个。
健全补贴制度,确保经费到位。出台《珠海市2022年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专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在以往基础上分三档、翻两倍提高补贴标准,补贴金额最高达每平方米1500元,单个市场最高补贴达600万元,全市共启动升级改造3轮,财政投入超1.5亿元。
坚持纵横联动、多元共治 实现“协同化”推进
牵头部门凝心聚力,全体动员攻坚克难。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社区、城管等部门按“一市场一专班”组建99个专班,开展“乱摆卖、乱丢弃、乱停放”整治513次。市、区、所三级市场监管部门组成74个督导小组,开展“白天检查+晚上清扫”专项行动,采取“清、拆、补、洗、管”五项措施,做好杂物清理、违章违建清拆、硬件设施修补、卫生死角清扫和经营者奖惩管理,共计开展督导2320家次。
各区党政同向发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各区党委政府组成54个治理专班和复查小组,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督导,建立“下沉一线、一日多巡、面对面约谈”机制,做到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开办单位“秒接立改”,整改成效“立竿见影”。区领导带队开展“现场办公”340多次。
开办单位竭尽全力,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在3轮改造中市场开办方筹措近4亿元资金推进硬件升级。狠抓农贸市场疫情防控,严丝合缝抓好“围合式”管理,1.35万名市场从业人员100%落实每周2次核酸检测、100%完成3针疫苗接种。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做好划行归市、市场保洁、摆卖秩序和车辆停放管理。
坚持守正创新、制度引领 实现“规范化”管理
标杆先行,做好“试点”文章。“以点带面”开展“五星级”诚信经营户考评活动,全面加强硬件改造、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柠溪市场成为全国首个农贸市场管理标准化试点,带动一批管理规范的市场成为文明新典范、城市新名片。
科技先行,做好“智慧”文章。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成7家“智慧市场”,实现食用农产品信息“一码追溯”;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26个市场建成农产品溯源系统;35家市场推行以“实时抓拍+问题推送”为模式的互联网+监管,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制度先行,做好“考评”文章。在全省率先发布农贸市场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聘请第三方开展每月测评和排名,采取结果通报属地政府、市领导开会点评、部门领导会上检讨、镇街领导实地检查4项措施,确保问题认领到位、责任到位、整改到位。
坚持内修外炼、深耕细作 实现“品质化”转型
从硬件着手,提升市场外在美。聚焦市场内外硬件设施不足,从翻新外墙、修补地面、修整台阶、改造摊位、改善采光通风、更新给排水和消防设施等多个方面给市场“除旧换新”。
从细节着手,提升市场内在美。深入推进市场内部环境卫生攻坚行动,开展地面、泡沫箱、“清扫、清理、清运”治理,深化乱接乱拉电线“入地、入管、贴墙”整治;设置蔬果档塑料围栏、水产档玻璃挡板、收款码支架和便民垃圾桶,切实解决垃圾落地、污水积存、杂物占道、飞线凌乱等问题。
从周边着手,提升市场环境美。深入推进乱停乱放专项治理,合理调整市场周边机动车、非机动车、无障碍停车位等停放区域,实现停车“有位有序”;按照“门前三包”要求,治理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现象,做到亮证经营、店内经营、线内经营。
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 实现“长效化”治理
抓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督促市场开办者落实主体责任,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与经营者100%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全市所有区域禁止活禽交易,实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完善熟食档设施设备,落实“白衣、白帽、白口罩”着装要求;各类食用农产品全面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68家市场持续开展快检快筛;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执行“限塑令”,23家市场配备环保袋售卖机。
抓好合法诚信有序经营。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和监管,为市场配备“溯源公平秤”;加强价格巡查监管,每日对18种生活必需品开展价格监测;深化放心消费和诚信建设,设立消费者维权服务站104个,维权协调员配备率100%,全市18家市场获评“市级文明诚信市场”,317家经营户获评“文明诚信经营户”。
抓好正面引导和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卫生、诚信公平、绿色环保等公益宣传,广泛开展“你点我检”“食品大篷车”等惠民活动,通过媒体平台发布《共建文明珠海共享美好生活》等视频,给市场“烟火气”增添正能量和文明风。
农贸市场是人民群众“菜篮子”里装满幸福烟火气的体现,是党委政府放在“心坎”上的大民生,更是一扇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广东省珠海市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农贸市场为主阵地,纵深开展软硬件升级改造和综合治理。经过三年的治理,全市农贸市场告别翻开了“面子与里子”双兼顾,“外在与内涵”双提升的新篇章,经营户和消费者满意度达98%。
“旧貌”变“新颜”,硬件设施更加完善。农贸市场地面、墙面、公厕、无障碍坡道等硬件设施应添尽添、应修尽修、应换尽换、应补尽补。2020年至今,先后进行3轮155家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改造面积超13万平方米。
“脏差”变“净美”,环境卫生更加整洁。所有市场一律落实“五统一”,即统一执行“一日一清洁一消毒”制度,统一配备挂壁垃圾桶、统一增设玻璃或塑料围挡、统一悬挂收款二维码、统一铺设防水防滑垫。
“杂乱”变“有序”,管理秩序更加规范。自建摊点、违建棚屋、破损广告全部拆除,经营户划行规市,所有商品定位摆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位“应划尽划、定点停放”,共享单车“入栏结算”,空中飞线重新布局。
“操心”变“舒心”,消费购物更加放心。疫情防控“围合式管理”“每周2次核酸检测全覆盖”等措施抓严抓牢,熟食店“三防三白”落实到位,生鲜肉品“两证两章”齐全完备,足斤足秤成为常态。
“顽疾”变“风景”,文明氛围更加浓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经营、垃圾分类等颜色鲜亮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禁烟、食品安全等宣传标识和电子屏幕醒目显眼。
坚持周密部署、高位推动 实现“高效化”落实
健全组织架构,确保统筹到位。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深度融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并纳入“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及专题会等10多次;市、区、镇领导干部全面落实“挂点包干”机制,深入实地督导检查107次。
健全协同机制,确保责任到位。组建由副市长任组长的农贸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并构建各级政府以及城管等18个部门“1+1+N”问题会商解决机制,即梳理一张问题清单、召开一系列会议,实地解决产权纠纷、功能调整、临时棚搭建、交通疏导等多个疑难复杂问题,共召开现场会55次、解决重难点问题267个。
健全补贴制度,确保经费到位。出台《珠海市2022年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专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在以往基础上分三档、翻两倍提高补贴标准,补贴金额最高达每平方米1500元,单个市场最高补贴达600万元,全市共启动升级改造3轮,财政投入超1.5亿元。
坚持纵横联动、多元共治 实现“协同化”推进
牵头部门凝心聚力,全体动员攻坚克难。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社区、城管等部门按“一市场一专班”组建99个专班,开展“乱摆卖、乱丢弃、乱停放”整治513次。市、区、所三级市场监管部门组成74个督导小组,开展“白天检查+晚上清扫”专项行动,采取“清、拆、补、洗、管”五项措施,做好杂物清理、违章违建清拆、硬件设施修补、卫生死角清扫和经营者奖惩管理,共计开展督导2320家次。
各区党政同向发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各区党委政府组成54个治理专班和复查小组,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督导,建立“下沉一线、一日多巡、面对面约谈”机制,做到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开办单位“秒接立改”,整改成效“立竿见影”。区领导带队开展“现场办公”340多次。
开办单位竭尽全力,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在3轮改造中市场开办方筹措近4亿元资金推进硬件升级。狠抓农贸市场疫情防控,严丝合缝抓好“围合式”管理,1.35万名市场从业人员100%落实每周2次核酸检测、100%完成3针疫苗接种。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做好划行归市、市场保洁、摆卖秩序和车辆停放管理。
坚持守正创新、制度引领 实现“规范化”管理
标杆先行,做好“试点”文章。“以点带面”开展“五星级”诚信经营户考评活动,全面加强硬件改造、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柠溪市场成为全国首个农贸市场管理标准化试点,带动一批管理规范的市场成为文明新典范、城市新名片。
科技先行,做好“智慧”文章。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成7家“智慧市场”,实现食用农产品信息“一码追溯”;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26个市场建成农产品溯源系统;35家市场推行以“实时抓拍+问题推送”为模式的互联网+监管,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制度先行,做好“考评”文章。在全省率先发布农贸市场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聘请第三方开展每月测评和排名,采取结果通报属地政府、市领导开会点评、部门领导会上检讨、镇街领导实地检查4项措施,确保问题认领到位、责任到位、整改到位。
坚持内修外炼、深耕细作 实现“品质化”转型
从硬件着手,提升市场外在美。聚焦市场内外硬件设施不足,从翻新外墙、修补地面、修整台阶、改造摊位、改善采光通风、更新给排水和消防设施等多个方面给市场“除旧换新”。
从细节着手,提升市场内在美。深入推进市场内部环境卫生攻坚行动,开展地面、泡沫箱、“清扫、清理、清运”治理,深化乱接乱拉电线“入地、入管、贴墙”整治;设置蔬果档塑料围栏、水产档玻璃挡板、收款码支架和便民垃圾桶,切实解决垃圾落地、污水积存、杂物占道、飞线凌乱等问题。
从周边着手,提升市场环境美。深入推进乱停乱放专项治理,合理调整市场周边机动车、非机动车、无障碍停车位等停放区域,实现停车“有位有序”;按照“门前三包”要求,治理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现象,做到亮证经营、店内经营、线内经营。
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 实现“长效化”治理
抓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督促市场开办者落实主体责任,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与经营者100%签订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全市所有区域禁止活禽交易,实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完善熟食档设施设备,落实“白衣、白帽、白口罩”着装要求;各类食用农产品全面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68家市场持续开展快检快筛;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执行“限塑令”,23家市场配备环保袋售卖机。
抓好合法诚信有序经营。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和监管,为市场配备“溯源公平秤”;加强价格巡查监管,每日对18种生活必需品开展价格监测;深化放心消费和诚信建设,设立消费者维权服务站104个,维权协调员配备率100%,全市18家市场获评“市级文明诚信市场”,317家经营户获评“文明诚信经营户”。
抓好正面引导和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卫生、诚信公平、绿色环保等公益宣传,广泛开展“你点我检”“食品大篷车”等惠民活动,通过媒体平台发布《共建文明珠海共享美好生活》等视频,给市场“烟火气”增添正能量和文明风。
- 辽宁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2024-07-25)
- 河北正定扎实推进基层市场监管所星级创建工作(2024-07-25)
- 泉州食用农产品快检换代升级(2024-07-25)
- 广东宣贯活动助企提升合规经营能力(2024-07-25)
- 海南:在自贸港建设大局中彰显担当(2024-07-25)